□王艷艷
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指導教育活動的一門新學科,其主要目標是分析教育生態環境與教育發展之間復雜、動態的關系,發現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生態機制,尋求優化教育生態環境的途徑與方法;基本精神是 “系統、平衡、聯系”。筆者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以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分析了該教材中古典詩詞編選的優勢與劣勢,并給出改進的思路與方法。
1.特點與優勢。首先,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是一個良性的古典詩詞生態系統,具備開放、獨立的特性。以古典詩歌為例,六冊教材中包含古體詩、近體詩兩種體裁,雖數量分布不均勻,但每個學年學生都可學到兩種詩歌體裁的作品。開放的教材編選體制并不受其他因素限制,它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教材一直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古典詩詞的選入、刪改都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導向,堅守編選的獨立性。其次,“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編選了一定數量的古典詩詞,作品編選數量有一定的平衡性,最能體現該特點的是每冊教材都有 “課外古詩詞背誦”板塊,含有十首古詩詞。此外,各單元還有古詩詞,從七年級上冊至九年級下冊編入的古典詩詞數量來看,每冊教材編選10~20首古詩詞,數量分布緩慢上升,隨后便逐漸減少,整體分布較平穩。入選每冊教材的詩歌、詞作也相對均衡,各種題材都占據一定的比例。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中,第六單元既有陶淵明描寫歸隱生活的 《歸園田居》 (其二),也有邊塞詩人王維的 《使至塞上》;既有展示李白豪放、飄逸詩風的 《渡荊門送別》,也有登高遠望的 《登岳陽樓》 (其一)。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重要題材都能在每冊書中顯現,學生在每個學段都能接觸到古典詩詞的主要題材,使得初中古典詩詞學習不會過于側重于某種題材,因而更具平衡性。最后,“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所構成的古典詩詞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聯系性。聯系性主要體現在文本與學生發展之上。第一,古典詩詞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傾向,會幫助青春期的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山水田園詩中不慕名利、醉心于山水之間的淡然情懷能夠使青春期學生不過分看重金錢而更傾向于自我內心的富足。第二,部分古典詩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感官能力。比如,白居易的 《觀刈麥》描繪了麥收農忙時節的忙碌圖景,感知詩歌中的畫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第三,除了 “情感”這一重要元素,中國古典詩詞中還有 “意象”元素。詩與詞的學習都要從分析意象開始,只有體悟意象中所蘊含的審美傾向,才能真正領會古典詩詞之美。學生在運用意象分析法學習古典詩詞時,其審美觀會趨向于教材中所蘊含的審美傾向,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觀的目的。
2.缺陷與劣勢。初中語文教材會有周期性的修訂,會刪減或增加部分文本,以適應不同時代的要求,整體的生態系統還是相對穩定的,但教材仍然有待改進之處。
第一,在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的內容不夠新穎,沒有鮮明的時代性。編選入教材的古典詩詞并不能完全滿足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要求,而忽視詩詞教材所處的時代環境。比如,教材所編選的邊塞詩 《白雪歌頌武判官歸京》等,學生在各年級都能學習到邊塞詩,感受其中深刻的思想性、豐富的想象力,但處在此時代的初中生并不能切身體悟邊塞詩所描繪的邊塞生活和軍旅體驗。
第二,“人教版”初中語文采用詩詞、散文、小說混編的形式,一個單元中既有現代文,又有古典詩詞,但教材的體例仍然不夠靈活多變。綜合性學習活動共計21個,但沒有以古典詩詞為專題的詩詞活動。僅有九年級上冊附錄中展示的 “怎樣讀詩”以 “詩”為研究對象,但此處的重點側重于朗誦,并非古典詩詞本身的藝術特色。教材沒有充分補充相應的詩詞知識,淡化了古典詩詞的文化色彩,甚至只是就詩詞論詩詞,并不教授學習古典詩詞應該掌握的格律知識,只是 “授之以魚”。
第三,“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還未形成科學、完整的教材鏈。古典詩詞在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銜接還不夠好,內容方面的對接要進一步改善,古典詩詞要分級教學;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詩詞作品沒有形成科學的分層次教學體系。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編選了很多杜甫、李白、岑參、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的詩歌,但明清時期的一些優秀古典詩詞沒能入選語文教材之中。
面對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編選的優勢與不足,基于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在相對固定的輸入—輸出循環中,主要針對學校生態系統中出現的不足,提出初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改進的思路,并適當給予可實施的改進措施、方法,旨在使初中語文教材古典詩詞的生態系統更加具有系統性、平衡性、聯系性。
1.構建初中古典詩詞編選的生態系統。首先,古典詩詞在當代越來越受重視,形成了詩詞熱潮。“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編選了很多優秀的詩詞,但當代詩詞入選初中教材的數量嚴重不足,教材中的古典詩詞生態系統不能只包含古代的大家作品,還應多編選當代作者的優秀詩詞。其次,古典詩詞編選要注重詩詞教學的文學性。由于詩詞教學要提倡閱讀、朗誦、吟唱、感悟,不應過度分析、人為拆解,要使詩歌教學回歸詩性教育的審美立場,教科書首先應當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因此,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編選系統中的體例和設計至關重要,教材中古典詩詞編選要考慮課堂因素。比如,有些詩詞教材不適宜在課堂上講授,而適宜學生在課外閱讀,因此,編選設計要擺脫程式化,教學程序、方法僵化的怪圈。最后,教材編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接受語文教材的生態系統,所以編選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環境,如學生的古典詩詞素養、學生所生活的地理環境以及學生的心理環境。教材中的古典詩詞不僅要求學生背、記一定數量的詩詞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詩詞素養,培養其健康的詩性人格,提高他們的審美水準。因此,要編選格調積極、高亢的詩詞,少選壯志未酬、消極隱逸的詩詞。
2.發揮初中古典詩詞生態系統的功能。首先,要參照初中語文教材的宏觀結構:輸入 (投入人財物、信息)、轉化、產出 (出成果、出人才)這三個要素。力求恰當處理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達到平衡,爭取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其次,要更加關注初中語文教材的微觀結構,包括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學習方法、考核評價等。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只是按部就班,從主題鮮明、思想突出、段落大意、文從字順、字詞注釋等方面講解詩歌,肢解詩歌,走的是文章教學的老路,導致方法僵化,喪失了詩美、詩思、詩情、詩味、詩境,遠離了詩歌精神,陷入非詩的軌道。古典詩詞課程應該怎樣教,怎樣考核,需要根據具體文本實施特色教學:將閱讀、朗誦、吟唱、感悟合理地融入古典詩詞教學,使詩歌教學回歸詩性教育的審美立場。最后,關注初中語文教材的內部結構,尤其是教材的修訂歷史,對比不同修訂版本教材的差異,根據教材中古典詩詞體統的特征展開古典詩詞教學。投入使用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原有基礎上,將每冊教材的課外古詩詞分為兩個板塊,五首課外古詩詞放在教材的中間位置,另外五首放在教材最后,以利于學生分散學習古詩詞。
3.完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在完善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材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分層級建設,并關注低年級、高年級學生的成長性。同時,還應根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認知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層級的原則,依托古典詩詞,把中華優秀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材中,引導學生提升語文素養。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正在實施當中,以中小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是整個工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教材中應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這一教學鏈中,初中學段處于銜接之處,因此,初中階段語文教材的古典詩詞編選應該從文學審美角度出發,選入符合初中生審美水平的優秀詩詞。另一方面,要構建知識螺旋鏈,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編選要與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螺旋式上升相配套,對于同一作家,不同年級學生學習的深度要有所區別,還要進一步完善不同朝代的詩詞鏈,如可以適當增加明清詩詞,等等。
綜上所述,教師應基于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不斷完善初中語文教材古典詩詞的生態系統,關注初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編選的生態環境、依據初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的生態功能、認識初中語文教材古典詩詞的生態功能、完善初中語文教材古典詩詞教材鏈。此外,還要關注邊緣效應,以構建更加良性的古典詩詞生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語文教學的生態系統,實現學生的良性、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