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智龍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提問和師生互動是司空見慣的教學方法,但據筆者研究,課堂提問存在著諸多誤區和問題。筆者梳理如下:
1.互動無視學生主體性。預設在教學過程中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我們聽課的過程中,只見到老師連珠炮似的發問,很少遇見學生提出過什么問題。
2.互動內容設置偏差性。在提出問題的設計上,有不少教師對難易度不能準確把握。有的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根本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好像課堂非常活躍,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問題,實質上這樣的課沒有內涵、沒有深度,只能說是嘩眾取寵而已。相反,有的老師把問題設計得特別難,讓學生根本無從下手,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樣的問題不提也罷。
3.互動對象缺乏平等性。有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性地把眼睛盯向優等生,而忽略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有的優等生一節課會獲得多個被提問的機會,成為課堂的焦點。而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則無問題可問,成為課堂中的邊緣人。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不同層次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互動,在課堂上都能有收獲有發展。
4.互動數量不加節制性。有的教師對新課程理念認識有誤區,認為課堂提問越多越好,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轉化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問題,甚至出現了一節課老師要問20個以上的問題,如此,僅僅45分鐘的一節課,平均2分鐘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使學生疲于應對。研讀文本都來不及,更不用說高質量地回答問題了。這樣的課堂看似很熱鬧,但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處于較低的水平。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延續下去,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不愿意去動腦筋,最終會導致學生問題意識的喪失。
5.互動評價存在遲滯性。在學生回答完教師的提問后,教師應該適時點評,以便學生強化認識或者糾正錯誤。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擔心互動環節占用時間過多會影響既定教學任務的完成,往往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不置可否,不作評價,或草草收兵。于是乎,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哪些方面是對的,哪些方面思路有偏差,如何糾正,都成了謎,教師提問的質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6.課堂互動缺乏生成性。在聽課中,經常遇到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答案不符合預定要求,教師擔心預定的教學計劃被打亂或擔心教學受影響,還未等學生說完,教師就急切地打斷:錯了,不用說了。接著點另一同學回答或自己把正確解法、標準答案和盤托出。不去分析學生的思維動向和心理狀況,不去分析學生為什么這樣想?是否帶有普遍性?有的教師期望學生的回答能與教師或書本上的所謂 “正確”或 “標準”說法一致,如有的學生回答的不一樣,沒有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見解,只求正確解法或標準答案,只注意結論,其結果扼殺了學生富有創造性的思想,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
1.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課堂是教與學的統一體,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提高師生思維互動的質量,首要的前提是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而在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質量之所以不高,關鍵就在于學生信息的 “輸出”與 “接受”是很不對等的,往往是 “接受”得多,“輸出”的少,甚至有時候根本沒有 “輸出”,這樣的師生互動不是 “互相”的,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也沒有真正調動起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思維活性的觸發劑,當學生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時,就必然會主動地進行思考。所以要提高師生思維互動的質量,就必須把學生思維的興趣和積極性真正地調動起來。
2.優化課堂提問。問題是師生思維互動最主要的載體之一。巴爾扎克曾說過: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逢事問個 ‘為什么’。”可見,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背景,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動搖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讓學生產生疑惑,激發其探索欲望,喚起學生思維的能動性,使學生樂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使教學過程充滿問題互動和活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凡是提問都能成為師生互動的有效載體,問什么、什么時候問、怎么問等都將直接影響到師生互動的質量。因此,要提高師生互動的質量,教師必須提高 “提問”的水平與智慧。這就要求教師要恰當掌握提問的時機,把握好設問的梯度,追求提問的藝術化,以此來減少課堂無效提問,讓學生有話可說、思考后再說、有話想說、主動來說。
3.構建思維連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思維的躍動是一個鏈狀遞進、循環上升的連續過程,師生在一種連續的動態過程中不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果僅就讓學生找到答案而就此為止或教師一言蔽之,那不是真正的互動。連動性思維的表現有三種形式:一是橫向連動。即發現一種現象,馬上聯想到此類相關的事物。二是縱向連動,即發現一種現象后,馬上想到探究產生此現象的原因。二是逆向連動,即看到一種現象后立即能聯想到它的反面。師生雙方的思維只有在連動中才能更通暢、更活躍。
4.訓練學生思維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是需要通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提升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具體化和系統化,既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也是思維的基本技能。思維互動雙方技能的高低也會影響思維互動的質量,缺少必要的思維操作技能,學生就不能進行正常的邏輯思維活動,當然也就更不可能與教師的思維進行對接、互動,更談不上連動了。因此,要提高師生思維互動質量,教師就必須利用各種各樣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思維操作技能。一般認為,思維訓練技能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幾點:創設情景、誘導思維意識;引導預測和假設;指導思維步驟和程序;啟發聯想和想象。
5.提高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學智慧最能體現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學智慧具有鮮明的個體性、獨創性、隨機性、內隱性等特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滲透在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或有痕或無痕、或有形或無形、或有意或無意,都體現著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智慧。教學智慧影響著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影響著課堂氣氛的調節與控制,影響著課堂方向的導向與行進。要提高師生思維互動質量,政治教師應追求一種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境界。教師是一個 “愚者”和 “拙者”,他會 “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看問題,一個智慧的教師會蹲下身子,與學生聯結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生是一個 “智者”和 “巧者”,他們會快樂地發現,自己總能在與老師的合作中發現很多新問題,探索很多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