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漢
素質教育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課堂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進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素質含義包括兩類:一類為狹義,主要是從生理學以及心理學角度來概括素質,是指人的生理特點以及心理發展條件;另一類為廣義,主要是指人通過訓練以及環境的影響,身心以及品質結構獲得的發展。而素質教育的含義,主要是指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含義,素質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內在素質,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另一種為外在素質,包括人的能力、行為等。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交頭接耳、打瞌睡等現象。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由學生性格特點造成的,二是因為教學方法不當,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學習興趣不高。在實際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比較常見,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思維受限,學生獨立思考時間較少,而且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能力得不到提升。但是,一些教師將重點放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很少進行知識遷移和拓展,忽略了學生思維發展、能力發展以及身體發展,導致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有待加強。另外,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學習積極性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效果。
1.注重知識發生過程,激發學生思維活躍性。從實質上看,數學教學就是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課堂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上,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偏重結果,忽視過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注重知識發生過程,有利于學生知識網絡的構建,調動學生的思維,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加強對知識的整體認知,在解決問題時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發散自己的思維,以此提升創造性、靈活性。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應采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多進行邏輯推理。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敘述方式,呈現問題的多面性,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例如,在教學 “小數乘法”時,學生必須聯系以往學過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加減法,對知識進行遷移,才能更好地學習小數乘法。在學習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整數乘法的相關知識,由于有了整數乘法相關知識作為基礎,教師讓學生采用自主探究方式,歸納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參與,引導學生利用正確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鍛煉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合理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還不成熟,所以一些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甚至會畏懼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美,看到數學學習的有趣性,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教師應科學、合理地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知識,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有一個良好的互動,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還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民主性原則。教師應通過課堂提問、課堂討論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建立良好的師生以及生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輕松學習氛圍,提升學生成就感;②問題中心性原則。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③積極性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態度避免過于嚴肅,應對教學充滿積極的情感,這樣能夠感染學生情緒,使得學生形成積極心態,樂于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 “負數”時,筆者就創設了問題情境: “學校六年級 (1)班在上學期轉來3名學生,下半年又轉走了2名學生”,問學生 “怎樣表示轉來3名學生和轉走的2名學生”,學生討論后,確定用“+3”名學生來表示轉來的學生,用 “-2”來表示轉走的學生,教師鼓勵學生 “你們完成得非常棒!”并繼續提問學生 “你知道+3和-2都是什么數嗎?”學生快速搶答,“+3是正數,-2是負數”。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負數,教師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見過的負數。有的學生說 “冰箱標志上出現了負數”,還有的學生舉例說 “電梯樓層按鈕有負數”。之后教師出示天氣預報里面的負數、出示中國地圖中二月各個城市的天氣,讓學生進一步探究,實現知識內化。
3.減輕課堂教學負荷,增加課外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安排了許多教學內容,這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壓力,加重了學生的精神負擔,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所以,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應適當減輕學生負擔,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增加課外實踐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課上留疑,學生在課下才能積極主動的探索問題。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上使學生產生短暫的焦慮感,讓學生有一種欣然未盡之感,讓數學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 《統計與概率》中的“統計表”時,教師提出任務,讓學生統計本班男生和女生愛好的體育運動。統計的方式有很多種,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以及扇形統計圖,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簡化課堂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以及扇形統計圖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教師講完之后,教師讓學生回憶教師所講的內容,向教師提出一些不懂的地方,教師為學生進行解答。之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剛開始提出的任務。由于學生對其他學生有什么體育愛好比較好奇,探索的積極性較高,在下課鈴響后,學生主動提出要將這個活動延伸到課下來完成,并在下次課堂上進行反饋。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課堂知識,更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愛上數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