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芳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將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此,核心素養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開始進入課程,走進中小學。因此,要準確領會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教師就應結合學科特點,在教學實踐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教學改革也不例外,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因此,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觀念,同時,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首先應重建教學觀,確立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觀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調整教育目標,改變教育方式,調整教育內容和評價標準,從而為社會培養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學是教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因此,教學應圍繞學來組織、設計、展開?;趯W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學改革要正本清源,通過重建教與學的關系,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1.先學后教。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教學關系變革提高到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以教為主走向以學為主,從而推進教學關系和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在高三復習中,筆者大膽嘗試采用 “四環導學”模式,在課堂上明確提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出困惑,同時還組織小組交流展示,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重難點,接著,通過限時訓練,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最后,通過師生互動,實現小結提升。這樣的教學,豐富了學習內容,學生的獨立、合作探究與創新能力也不斷得到培養和強化,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會隨之得以有效提升。
2.完整的學習。學習是素養形成的路徑和渠道,只有完整的學習才能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抖Y記·中庸》早就提出 “學問思辨行”的學習思想,認為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應包括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個階段。閱讀、思考、表達,是指向核心素養的完整學習,其中,閱讀即信息的輸入,包括讀書、讀圖、讀 “物”;思考即信息加工,包括思維、想象、分析等;表達即信息輸出,包括口頭、書面表達,它是知識的呈現、遷移及應用。雖然不同的學科內容、特點不同,但都要經過閱讀、思考、表達這三個環節,才能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的問題都比較少,教師在課堂上也多是在唱獨角戲,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多數教師都采用講授式教學法,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對新知識的探索能力、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和發表自己觀點以及交流表達的能力。為了重建教與學的關系,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筆者對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采取讀一讀 (初讀,感知;熟讀,理解)、聽一聽 (用不同形式聽讀,口味鑒賞)、想一想 (思考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說一說 (說理解,道感悟)、背一背(積累背誦經典)、做一做 (做相應閱讀題目并就情節內容做動作和表演)、寫一寫 (寫所思所得)、講一講(講讀后感或主題演講)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開放思維能力,這樣的閱讀課堂能有效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路徑和方法。有了正確的教學觀念,還得進一步把觀念轉化成可操作的策略,這樣才能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1.整體化策略。課堂教學采用整體化策略是指將要教的知識聯系起來進行組織構建,再進行整合。筆者在高三復習文言文實詞專題知識時,嘗試采用魏書生創立的 “語文知識樹”,將高中必修五冊的語文知識進行模塊化組合,再通過魏書生六步 (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課堂教學法,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納入 “語文知識樹”中去。
2.情境化策略。知識情境化是知識活動化并轉化為素養的必經途徑,它能增強學習活動的生動性、趣味性、直觀性,讓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與素養。對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幫助他們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寫作構建知識和話語情境。比如,針對2017年春節期間,一名成年男子張某因逃票翻墻,私闖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虎山老虎領地,受到老虎攻擊,最終被一老虎拖咬致死,這件事迅速在網絡上掀起熱議。針對這一事件,筆者在寫作課堂上通過播放新聞視頻,創設相關情境,然后就該事件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最后要求他們結合所教的相關寫作知識進行限時寫作,結果,學生的寫作興趣得以有效激發,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活動化策略。語文活動是由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組成,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積累與探究實踐是語文學習活動的基本形式,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素養都能獲得進一步提升。筆者在高二選修唐詩之旅閱讀指導教學活動中,就設計了 “與詩仙同俠游,品詩詞韻味”——李白詩歌主題系列閱讀活動,以加深學生對李白的認識,從而有助于他們理解詩詞。接著,再組織學生鑒賞李白的代表作品,引導他們交流、感悟,積淀語言及情感。同時,筆者也插入自己對李白詩詞的獨特感悟,并配圖片,通過言傳身教,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最后,進行 “李白詩詞大會”比賽,并展示師生的詩詞創作作品,由此,學生就能深刻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閱讀綜合素養,培養對古典詩詞的興趣,激發讀書創作的熱情,同時,通過閱讀活動還能提高學生對圖書、資料的使用、評價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4.自主化策略。自主化強調的是學生以自主的方式進行學習,由教轉向學,由依賴走向獨立。自主學習是學生發自內心的主動和自覺,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 “我要學”,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做好學習準備,要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審視和調節,并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總結、評價和補救。比如,筆者在高三寫作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先讓學生列出自己的寫作目標,以及目標達成方式和應儲備的知識,等等。接著,再適當進行相關寫作技巧的教學,并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加以運用。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自我選擇運用相關知識、方法,并自行調節寫作過程,當發現寫作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他們就可根據所積累的知識技能進行自我補救。待寫作完成,學生可以先進行自我評分、寫評語,然后再生生互評,小組互評,最后,教師評改、面批。只有這樣,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才會自主擔負起學習的責任,使學習有效達成預期目標。
5.意義化策略。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任何教學如果不能引導學生走進意義世界和建構自我意義,那這種教學就只能是發生在學生 ‘脖子以上’的 ‘功利之教’,而不是深入學生內心世界的 ‘意義之教’。從根本上講,教學的終極價值就是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理解他人、理解自我,從而不斷充盈自己的內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惫P者認為,語文知識的意義就是使學生自我理解、自我確證、自我實現以及自我超越,進而獲得精神的充盈、生命活力的激發、自我素養的提升和人生境界的陶冶。對此,在教學時,教師就不能停留在語法知識的傳授上,比如,在教學文言文時,就不能僅停留于實詞、句式、翻譯上,而應引導學生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智慧及精神。又如,詞語使用、病句修改、得體用語、圖文轉換等知識的學習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運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課堂上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并重視這些,那么,學生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都將獲益匪淺。
1.建立學業質量標準,實現教學與考評的一致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使教、學、考、評保持一致,這樣,課堂教學才有序,教學質量才有保證,核心素養培養也才能真正落地。
2.整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考試,建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指的是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主要用于了解學生學習的表現,目的在于診斷、反饋、糾正和督促。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在于課堂、在于過程,在于平時,在于積累。終結性評價指的是當一個模塊或一門課程學完之后對學生達到的學業質量水平的評價。如筆者會根據教育教學目標,制定將課程和教學進行統整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課堂綜合評價表,分別就課前默寫、識記成語、基礎小測、一分鐘演講等進行評價;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聽、說、讀、寫、測試、問答等環節評價;就課后作業及課后相關實踐活動完成情況等進行綜合性評價。它有意識地將學生的相關作品和其他有關證據 (如知識點的掌握、學習表現、弱點跟蹤、成績跟蹤、獲獎情況等)收集起來,通過合理地分析與解釋,呈現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自我反思,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績。同時,它還能促進學校及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了解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不斷激發學生潛能,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唯其如此,核心素養培養也才能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