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永
在2017年高考過后,筆者認真分析了全國丙卷地理試題,對試題特點、命題方向和試題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內容等有了較清楚的認識,且有助于增強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1.試題保持了較好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首先從試卷結構上來說,全國卷仍然是由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共同構成,其中,選擇題11道,共占44分,非選擇題共占56分。當然,由于2017年的考試大綱略有變化,因此,非選擇題的選做題有了相應的改變,由往年的三選一變為二選一,同時相較于2016年來說,選擇題的難度略有提升。從難度上來說,2017年全國丙卷地理試題全卷相較于往年的平均值來說,在選擇題的難度上略有提升。綜合來看,整套試卷中都沒有偏、難、怪題,基本都以中低檔題為主,嚴格遵循課程標準和高考大綱的要求。比如,在選擇題中,第一個題組考查的是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試題難度比較小。在材料上,此次命題的材料多為學生比較熟悉的背景,從心理上使學生更快地進入答題狀態。從整體來看,難度的分布是由前到后逐漸提高的,體現了高考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2.考查核心主干知識,重點突出。2017年全國丙卷地理試題主要考查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城市空間結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球的運動等核心主干知識,考查內容重點突出。當然,2017年全國丙卷地理試題更加注重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而不是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舉例來說,在選擇題7到9題這個題目組中,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的基礎之上,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結合材料,理解水文氣候等對于生物的影響來作答。這個題目本身所考查的內容并不難,但學生對于整體題目的把握過程卻十分復雜,如果學生能夠在做題過程中把整個解題思路理清楚,就說明學生真正全面掌握了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3.注重人文地理知識的考查。在2017年的全國丙卷地理試題中,人文地理所占的分值是58分,而自然地理所占的分值是4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的高考中,2017年地理高考涉及的地球運動的知識是最多的。從細節上來分析,1至3題考查的是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占12分;4至6題考查的是城市空間結構及其成因,占12分;7至9題考查的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占12分;10至11題考查的是地球運動,占8分;36題考查的是農業生產活動及可持續發展,共24分;37題在讀圖分析降水分布特點及其成因的基礎上,考查的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共22分;42題考查的是旅游地理,共10分;43題考查的是環境保護,共10分。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試題對目前中學地理教學改革中強調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有著較充分的體現。
1.對人地協調觀的考查。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地理學研究的重點和目的。因此,人地協調觀應是學生學習地理后形成的核心觀點。地理教學的意圖就在于讓學生學習地理之后,能夠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意識,形成正確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在2017年全國丙卷地理試題中,人地關系的內容是貫穿始終的,無論是1至3題剪紙上的江南水鄉,還是36題第四問是否支持擴大溫室生產,都體現的是人地協調觀。1至3題的江南水鄉,剪紙表現的內容豐富多彩,反映的是人們的生活環境、習俗和風情,等等,這其實是十分明顯地闡述了人地協調觀的內容。學生通過多年的地理學習可以了解到,人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無論是對生活環境的改造,還是自發形成的相關習俗,都是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影響、相互改造而形成的,都表現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人地協調的最集中體現。對36題第四問,無論學生選擇是或者不是,最終都要從地理環境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去闡述,這就是科學的人地協調觀。
2.對綜合思維的考查。綜合性是地理學的顯著特點之一,學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就能夠從多個維度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認識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其發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不同地方或區域的地理環境特點,并且能夠辯證地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因此,對綜合思維的考查,是高考對學生思維能力考查的基本途徑。2017年全國丙卷第7至9題給出的材料是,一般情況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數量與營養鹽光照水溫成正相關,但在不同的季節、海域,影響浮游植物生長繁殖的主要因素不同,同時配有長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示意圖。第8題問:導致夏季圖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均分布的主導因素是什么?該題的解答就需要學生從水文氣候和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來綜合分析得出最終的答案。36題第 (2)、 (3)、 (4)問關于溫室農業生產的問題,37題第 (3)問白斑狗魚產量低的原因,以及42題旅游地理和43題環境保護問題等,都需要學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從多方面、多角度、多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最后給出答案。
3.對區域認知的考查。2017年全國丙卷地理試題中,一共有六個題目中出現了地理圖像,其中有景觀圖、統計圖,而這些圖像最終都與區域地理相關,在處理這些圖像信息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擁有較強的空間概念和區域認知能力。比如,在上文中我們所提到過的江南水鄉剪紙圖也屬于區域景觀圖,它反映了江南水鄉的環境特征。36題、37題以及42題更是要求學生在對圖文涉及的區域進行定位的基礎上全面把握該區域特征及其成因,再進行分析回答。37題第(2)小題是分析圖中額爾齊斯河流域適合白斑狗魚生長、繁殖的自然條件,要回答此題,首先就需要學生知道額爾齊斯河位于新疆,緯度較高,屬于溫帶大陸氣候,終年干燥少雨,冬冷夏熱,然后再結合材料中白斑狗魚的生長特性給出正確答案。
4.對地理實踐力的考查。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學生具備地理實踐力,就能夠運用恰當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實踐活動,對地理探究活動充滿興趣與激情,并會用地理眼光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現行高考采取的是閉卷考試,所以對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在題目所給模擬情境下,讓學生解決一些實際的地理問題。2017年全國丙卷地理試題第42題考查旅游地理,材料介紹了重慶武隆因喀斯特景觀負地形發育,于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題目要求指出武隆地區喀斯特景觀特點對于旅游活動的不利影響,并且提出應對措施,這個題目就是要求學生模擬實踐,運用自己的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2017年的全國丙卷地理試題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考查內容較多,體現了高考試題命題向“素養立意”的大方向,這必將大大有利于中學地理教育更好地落實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