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學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著學校和家庭的聯絡。把學校與家庭構成一體,彼此可以來往,教師不再孤立,學校也不再和家庭隔膜,才能真正地點燃教育的火花,發出教育的力量。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打破學校與家庭的界限,不斷開拓教育思路,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的工作能力,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打造學校、家庭 “兩位一體”的德育新格局,增強學校德育效果,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基于這種理念,我們在育人方面做了諸多的思考和嘗試。
1.時代發展的需要。當代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整體育人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學校、家庭都擔負著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2.學校發展的需要。學校應試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需求,只有互相配合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不僅要充分重視學校道德教育,更需要建立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
3.家校互動的主要作用。家長是學校的優質的教育資源,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是優化學校教育的一種源動力,充分利用家長這一優質的教育資源,將會促進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改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家校的密切配合最需要的是及時傳遞交流信息,通過家校互動,反饋信息,老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家長也能更快地知道子女在校情況,家校的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
1.家訪是拉近學校與家長距離的有效方式。家訪是家校的零距離溝通,班主任和家長相互認識、加強了解、溝通思想、聯絡感情,從而默契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這種形式的 “家校溝通”形式最直接。在對學生進行家訪時,老師要精心設計好與家長溝通的話題,首先肯定孩子在校表現優秀的一面,盡量找出“閃光點”,而這個 “閃光點”的找出也同樣會被其家長所 “認可”,使家長認為老師還是十分了解他們的孩子的,這樣的家訪,收到的效果會很佳。當然,老師上門家訪的形式還很多,只要我們不拘形式能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溝筑起家庭與學校暢通的橋梁,都可以創造。
2.每學期定期舉行家長會。隨著家校溝通的日益鞏固,學校原則上每個學期都會組織一次 “家長會”,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一種是由學校先進行總體情況介紹或主題報告等,然后再以各班為單位組織活動、交流。還有一種本身就以各班級為單位,在班主任主持下,各課任老師共同合作,老師與家長相互間進行溝通。家長在自己孩子學習的教室里,一面翻看著孩子平時的作業本,邊參觀教室內孩子平時表現的成績欄,收聽老師們對自己孩子反饋信息,這一種形式的家校互動,所收到的效果最直接,最明顯,也往往最受家長歡迎。
3.組織班級開放日和家長示范日。當家長基本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后,更多希望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這就要求我們舉行班級開放日活動。當開學工作基本穩定后,學校或老師為了盡快與家長溝通、聯合,就設計班級教學開放活動。由老師準備課堂教學的一至二節課程,邀請家長來校來班聽老師的課,與自己的孩子一同聽課,在聽課的過程中了解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從而為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提供有力憑據。在開展完教學活動后,我們還可以展示學生在學校取得的一些成果,把學生一段時間來在學習上的相關成績、作品展覽在學校某顯眼的地方,讓家長們來校后參觀、比較,從而進一步了解學校、教師、孩子。
有了班級開放日后,也可以組織家庭專題講座,顧名思義就是明確一個主題,對于這個主題,可以請專家作報告,專家們的專題講座對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也進一步提升,也最為廣大家長所歡迎;也可以由家長進行育兒課題探討,根據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和困惑,互相交流,家長之間更容易接受相互之間的觀點。
4.親子互動。學校可組織和鼓勵家長參與親子活動,挖掘家庭教育潛能。可由學校家委會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結合親子互動的育人理念與學校 “家、校”育人共同體培植和打造上的不謀而合,更能加強教師、家長、學生間的理解,共同成長。
5.保持書面聯系。書面聯系是由學生負責傳遞,促進班主任和家長相互聯系的一種簡易方式,可以大面積聯系家長,延展了家校互動的時空。通常是以“致家長一封信”“溫馨提示”“安全告知書”等形式進行,互通情況,交換意見,從而掌握學生情況,共同教育好學生。
6.運用現代化的溝通工具,構建互動交流新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為家校聯系提供眾多新的溝通平臺,利用電話、手機短信、QQ班級群、班級微信、學校APP、學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給家長發信息、通知、成績等。家長若有任何反饋意見,只需直接回復,班主任再利用閑暇時間用此平臺與家長進行一一溝通。巧借這些現代化工具,家長會擺脫平時的拘束,和班主任暢談,少了身份的鴻溝,進行平等交流,使得家校互動更加順利開展。
德育不是校長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輔導員、班主任的事情,更不是家長一個人的事情,是全體教師和家長共同的責任。因此家校互動中的各組織是非常關鍵的。
1.設立家長委員會。學校可設立學校、年級、班級的三級家長委員會,實行層級管理模式,鼓勵家長參與班級、年級、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成為學校的支持者、獻策者,使家校共育工作機制化、常態化。班級的家委由各班家長選舉產生,年級家委在班級家委中選舉產生,學校家委可由年級向學校推薦、組織競聘產生。
2.設立家長辦公室。家委常駐在學校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活動,并可以隨時跟主任、校長等對接,協助參與事務管理,家長辦公室是家校溝通的橋梁。
3.設立家長義工團。例如:學校的清潔、維修;上學放學的交通疏導;體育運動活動、六一節活動等,都可以與教職工共同參與。
4.設立家長資源團。家長來自各行業 (律師、教授、會計師、指揮家、主播、科學家、集團主席等),本就是豐富的資源,學校可鼓勵資源團利用特長優勢參與到學校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開展書法、樂器、球類、法律講堂等課程教學和活動,甚至可以由家長團策劃活動、設計方案,提供專業服務。一方面,家長發揮了學校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孩子的共同游戲,有效促進了家長與孩子的交流。
學生教育不是依靠某一方面的努力來完成,如果學校和家庭之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構建教育共同體,匯集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力量,將其融合,以取得育人成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