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福利路第一小學)
1.學習——王建宗教授說:“學習就是因經驗發生了變化。”
我們判斷一種行為是否是學習行為,學習是否發生,就要看學生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后,他的經驗是原有的,還是發生了改變,是否真的引起了學生素質與行為的變化。一年級的語文識字課,要認識“山、水、火”等常用生字,其實在幼兒園時學生大部分就認識了這幾個生字,如果這節課還在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認識這些字,那么就可以判斷這節課學生基本沒有發生學習行為。
在上課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已經掌握,我們是否可以調整思路,另辟蹊徑?當嘗試去改變學生原有的經驗時,學習才算是真正的發生了,學生就會對知識總是充滿著好奇。
2.探究——真正探究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猜想—收集資料—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課堂中有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匯報,就是學生在探究嗎?回想我們的課堂會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合作、交流,說一說“這首詩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教師給予肯定和補充。這樣就算是“探學”嗎?在此過程中,學生發現了什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角度是不是在發生變化?其實每一位大人和孩子生來就是研究者,關鍵是我們怎么引導、怎么讓他們在體驗中有所思考,有所發現。
3.和諧——所謂的“諧”就是皆能說,每個人都有話語權,讓每個人在課堂上都要“吃飽吃好”“學好學透”,每個人都能表達,每一種表達都能被關注
萬平老師認為和諧的課堂才是公平與有效的。我認為課堂中“關注表達”很重要,有時因為要完成一課時設計的內容,課堂中會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目的是讓學生能從中有所收獲。其次,要和孩子們真誠地對話,寬容地接納,深入兒童的內心世界,幫助、引導他們完成一次“思想的成熟”。
王建宗教授提出將“直觀教學”進行到底。教學要“以學定教,為學而教”,最優秀的教學法就是讓教學變得直觀,看不見的讓學生看見,明明白白地教給學生。現如今的課堂教學大量地采用了聲、光、電等多媒體設備,烘托了課堂的氣氛,可是我們反觀課堂效果,是否學生真的有所收獲?還有的老師在課堂中層層設疑,讓學生不斷解決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這也是低效的課堂。直接能讓學生明白的就應該清清楚楚地呈現給學生,讓他們直觀地看到、理解到、感知到。
好教師就是不要在課堂上全講清楚,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一半是你的教學預設,一半是你的教學生成,一半要讓學生弄清楚、并明白,一半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學生成就是課堂中的即時高潮,教師要善于抓住這種沖突點,不斷地讓學生產生思維與期待。教師在課堂中要發現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不斷地研究,產生新的想法,培養學生“刨根問底”的精神。
王安石在《書洪范傳后》中說:“問之不切,則其聽之不專,其思之不深,則其取之不固。”要想使學生能專注地進行深入的思考,能牢固地掌握知識,就要從提問“真問題”開始,拒絕假課堂,而且一定要準確、及時、有深度。當學生的思維展開之后,教師就要從課堂教學組織與提問,要在知識應用的層次上展開和訓練學生。允許學生在課堂上說真話,接受學生荒唐的想法,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想自己之所想,這樣學生才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才能達到我們老師給學生制定的目標——遇到問題要獨立思考。
減少垃圾時間就能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中就是要把可有可無的教學內容、教學語言、教學板書、教學問題、教學活動等徹底刪除,充分利用最重要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從引課、課堂的設問、課堂高潮、板書到課堂總結,如果去掉廢話、無用的事情,看看我們能節約多少時間,剩下的時間就留給了學生。
許多老師都在“拿著放大鏡找學生的缺點”,這直接銷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教師要盡量采用無條件的評價方式。課堂中我們經常這樣說:“你讀得很好,如果再有一些感情就好了。”這樣的評價是有條件的,會讓學生有比較,他就會產生緊張感,學生的畏懼心理越來越重,自信就減少了許多。我們可以這樣來說:“你的聲音很好聽,清脆洪亮。想聽聽別人怎么讀的嗎?”這樣就是沒有條件表揚了他,他就敢一次次地嘗試了。其中情感評價也要逐漸成為教師們關注的內容。
其實,每一位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每一個孩子都是“黑洞之謎”,破解黑洞之謎,就需要找對合適的方法,否則,這個“黑洞的秘密”就被永遠地珍藏起來了。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探險者,不斷地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