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良平
(重慶市萬州區白巖小學)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中心。在教和學這樣的雙邊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引導者的身份,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判斷數學課堂是否高效的標準就在于是否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以及教師的互動交流合作空間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如何在教師的有效指引下充分鞏固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已經成為如今教學實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創設一個恰當的問題情景,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并借助新的情景來把教學目標一一實現。問題情景的內涵就是通過將學習素材和學生的思維結合產生作用后的一種學習模式。所以,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將數學學科的特征和學生的心理狀況相互融合,準確定位出新的數學知識的起始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不同點,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體驗,打造出既有教學意義又十分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去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而將學生的內在學習驅動力喚醒,樹立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并且支持學生憑借自身的力量去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在進行“秒的認識”這一小節的教學時,教師就要抓牢新知識的起止點,通過向學生展示一個關于“時間王國”的課件,并對學生們說:時間王國如此美麗,它由三個宮殿組成,一個是時針宮殿,令一個是分針宮殿,那么最后一個會是什么宮殿呢?學生被課件所吸引,紛紛回答是秒針宮殿。教師乘勢就可以放出一張童趣的鐘面圖,讓學生好好地觀察,將三根指針一一對應說出來并且說出他們的特征,這樣在課堂引入階段就營造了一個很好的課堂氛圍,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為后續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這樣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就能夠讓學生打破“直觀思維”所產生的思維定勢,激發了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和興趣。通過創設出合理的問題情景,設置問題懸念,讓學生在學習時激發認知沖突,喚醒學生的內在學習驅動力,提升學生自身參與課堂的存在感,促進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建立。
教師的教授是給學生的學習做鋪墊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數學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過程。為了達到數學課堂的高效性,教師就必須要在數學課堂教學時積極地引導學生,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課堂上能親手去操作,用眼睛去觀察,動腦筋去思考,用嘴巴去表達。所以,數學教師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之中。
例如,在進行“認識長方體”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下幾個活動:第一,讓學生自己用紙板、剪刀、膠水等工具制作一個長方體;第二,對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分別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數數等了解長方體的特點并填寫自主學習的單子;第三,讓學生說出自己發現了解后的長方體的特征,然后數學老師進行補充。這種學生動手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自主進行設計,并且也使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提升,同時在整個課堂中,都有學生的參與,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大來源就是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因此,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的課堂教學時,就有必要設置一些具有沖突性的問題,從而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節數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10個形狀相同的邊長為1cm的正方形,并且讓學生拿出事先做好的邊長為5cm的正方形。通過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合力擺出一個大的長方形,思考可以有多少種擺放方法?不同的擺放位置,會影響長方形的面積嗎?長方形的面積變化和什么條件有關?這些條件間又存在什么關聯性?你們能找出這種特殊的聯系并將其驗證嗎?數學教師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地去設問、去設置認知沖突,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投入到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終將其解決的學習過程中去,這樣學生的學習求知欲就被喚醒,不斷地投身于課堂中,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綜上所述,小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體現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能夠鞏固和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就需要數學教師做到教學觀念與時俱進,努力設計出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
[1]班云.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主體性的策略與設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6).
[2]郝永紅.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J].成功(教育),2012(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