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純英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第二小學校)
語文特別是語言來源于生活,兒童在特定的地方語言環境中長大,他們理解的事物都是身邊熟悉的人、事、物,這些人、事、物都是在與他們的家人、小伙伴和老師的相處、交流、教育下逐漸形成固化的概念。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特定的階段心理、生理,他們的認知主要與生活環境中的事物相關,思維空間相對狹小。盡管電視、網絡為他們提供更加廣泛的學習內容和認知空間,但依然側重于對實際生活化的問題感興趣。
現實生活中,廣大農村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小學生,與城市生活的小學生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他們的生活范圍、想象空間和認知程度都不如從小生活在大城市的少年兒童那么豐富多彩、了解深入。因此,農村民族地區的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顯得特別重要。
在民族地區,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以考試內容為中心,只注重對規定篇目的講解,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教書、輕育人”的錯誤思想,脫離了生活實際,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產生了極大的制約作用。
所選課文大多與民族地區小學生熟悉的生活與場景相去甚遠,理解課本中描述的生活成為教與學的障礙,增加學習負擔,也因產生不了共鳴而失去學習興趣;特別是在廣大農村、民族地區學校的教學中,了解這些不熟悉的生活往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因而常常被教師忽視,學生只能囫圇吞棗,或恍若夢境。
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運用的教學方式,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模仿,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長此以往,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了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習效果也產生了不利的制約效果。
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從實際生活中對語文教學素材進行挖掘。針對民族地區,教本編寫者應該深入生活,更多了解那里的生活環境、民族風情,編寫出更多適合民族地區小朋友生活的課文。另一方面,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教師應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體驗,使得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同時還應利用生活化的內容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導入。
創建生活化的情景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實現“生活化”的另一有效對策。對于景美、境遠和情深的課文而言,教師可以采取音樂賞讀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輕松的音樂環境當中能夠發揮出對美好生活意境的構想;另外還可以采取空間轉換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移至田園、工廠和操場等室外環境當中,讓學生在親自體驗和實踐當中加深對知識內涵的理解。
在信息時代的當今,現代科技已經在各個行業領域都實現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教師還應該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和學校多媒體設備的優勢,在教學中更多更好地模擬生活情境,從而為學生營造一種感官上的真實體驗。
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還可以通過構建開放式的教學格局予以實現。主要針對的是教材使用、學習內容、學習空間和學習方式這四個層面的開放,從而真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學習內容的開放,一要選讀課外文章,二要圍繞文選對原著進行擴讀,三要針對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比較性的閱讀。
綜上所述,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必然要求,要正確地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重要價值。從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開展現狀來看,其中還存在著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等問題,因此,應實現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和生活之間的對接,并利用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構建開放式教學格局,通過采取這些對策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水平,最終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武榮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A].百川利康(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2015年現代教育教研學術論文集[C],2015.
[2]張殿尊.論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知識如何實現生活化教學[J].中華少年,2016(29):108-109.
[3]鄭靜.讓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比翼齊飛: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