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中縣第一初級中學)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為了提升我校思品學科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構建高效的思品課堂,我們思品教研組開展了腳踏實地的“以課例為載體”的集體備課和主題教研活動,在磨課、研課、評課中共進步,同提高,為高效的思品課堂插上騰飛的翅膀。
以我校一名思品教師參加遼寧省“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教學研討與交流會”需提交一個課堂教學實錄為例,對于她執教的《深深淺淺話友誼》一課,我們教研組結合本學期確立的“創設教學情境,打造高效課堂”這一教研主題,進行了如下集體備課和主題教研活動。
第一,授課教師先獨立備課。課改后,流行起一種名為“集體備課”的制度,并將其上升到課改成果的高度,不斷加以總結推廣,而“集體備課”也為很多老師傾心歡迎。但在集體備課推廣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絕招”,因為組內成員各有分工,所以認真一點的教師會再結合自己的班級實際、教學實際做一點修改和微調,而相當一部分教師直接拿著它進班照本宣科。“集體備課”沒有發揮群策群力的應有實效,反倒演變成一些教師“投機取巧”的工具,這就是一些學校目前集體備課的現狀。基于這種現狀,我們要求每個教師首先進行獨立備課。按照這個要求,授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將理論探討與學生生活實際、教學研究與多媒體素材、特別是教材內容與情境創設相結合,對教材進行解構、重組、激活,編寫教學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
第二,在評微課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先由授課老師說一說微課設計的思路,然后深入領導和本組其他成員點評微課中的閃光點和失敗處,找足優點,指出不足。并從課程標準的正確解讀,教學目標的定位與準確描述,教學思路的梳理與調整,教學方法選擇的合理性,教學資料選取的典型性,師生互動預設的準確性,特別是情境教學是否真實、有效等方面進行集體備課。授課教師再將集體備課和授課班級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重新修改教學設計。
第三,進行第一次試講與評課。下一周教研時間,深入領導和本組其他成員深入課堂聽課,在組內教師評課后,授課老師再做進一步修改,并反思授課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寫成詳細的反思材料和教案完善稿。
第四,邀請教學專家指點迷津。結合集體研討結果,授課老師完善后將進行第二次試講,同時我們會邀請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我校主抓教學的副校長深入課堂聽課。在此基礎上,兩位專家結合課例進行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直接解決我組教師思想和教學中的困惑,提高我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組內教師記錄并形成系統的評課稿。
最后,授課老師再次反思課堂教學,重新修改教學設計,準備正式上課。一般情況下,如果正式錄教學實錄或做各級示范課前仍達不到理想效果,我們將進行再一次試講,直至達到滿意的效果。
這就是我們的“以課例為載體”的集體備課和主題教研活動,不唯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而是敞開心扉地肯定優點,開誠布公甚至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缺點。“一味地聽贊美的頌歌只能禁錮自己前進的腳步,只有敢于直面自己的缺點才能真正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從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這是我們思品組在教研中達成的共識。學校每學期要求每人必做的“四”同課、各級優質課、競賽課、示范課無一例外地成為我們磨課、研課、評課的典型課例。
通過這樣一次次“魔鬼訓練”般的磨課、研課、評課活動,組內成員共進步,同提高,每位教師很好地解決了成長高原期和瓶頸期,形成了適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實現了奇葩競放,各展特色。也正是在這樣近乎苛刻的獨立備課—講微課—評微課—集體備課—第一次試講—評試講課—第二次試講—專家指導—正式上課至少九個環節的磨課過程中,一節節日趨完美的典型課例應運而生,我們組獨具特色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也悄然形成。
體驗高效的思品課就像品嘗一杯醇香的美酒,聆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欣賞一幅精美的油畫,使人仿佛進入了藝術的境地,它像快樂的輕喜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這是每個思品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行進在追求高效課堂的道路上,我們感到有成功與喜悅,但也有遺憾與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將揚長避短,銳意創新,用辛勤與汗水奏響高效教學的華章。
楊晨璐.合作學習探微[J].東方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