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麗
(安溪縣城廂中學,福建 泉州)
2014年中央領導人視察北師大時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jīng)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這些瑰寶不能拋棄,而要讓它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2017年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部編本”教材正是承擔著傳承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陣地。正如“部編本”主編溫儒敏所說,“部編本”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初中古詩文選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如何更好地傳承古詩文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呢?“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部編本”主編溫儒敏指出誦讀是最好的方法。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誦讀作為一種傳承千年的教學方法,興趣是這種教法運用的基礎。歌德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誦讀法要以激趣為先,且要講究激趣策略。
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誦讀法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要求變求新。特別是在活動形式上要多樣化。筆者就嘗試借用《經(jīng)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形式來激趣。
《經(jīng)典“詠”流傳》和詩以歌的形式,讓中華經(jīng)典古詩文煥發(fā)出獨特的魅力。一首沉寂300多年的《苔》,以和詩以歌的形式,與觀眾達到情感共鳴,激活了詩歌的生命力。因此,這類經(jīng)典“霸屏”電視、微信朋友圈。筆者嘗試用這種和詩以歌的形式,以唱帶誦。比如筆者組織一場以“部編本”七年級語文古詩文為主要內(nèi)容的《經(jīng)典“詠”流傳》。筆者先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由四人小組共同完成一首(篇)課內(nèi)古詩文和一首(篇)課外古詩文。配樂由學生在網(wǎng)絡收集,有條件的小組可以自己配樂。各小組可以推薦一個成員來完成,也可以由小組四人共同完成。學生要唱古詩文,就要先了解背誦古詩文,這個過程就以唱帶誦。筆者在期中和期末組織兩次《經(jīng)典“詠”流傳》的展示活動。學生踴躍地展示,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有的以古箏、笛子伴奏,誦讀《論語》;有的以“誦讀+獨唱”的形式,展示古詩詞之美;有的以“誦讀+伴舞”的形式。筆者搭建了這個《經(jīng)典“詠”流傳》平臺,激發(fā)了學生對古詩文誦讀的極大熱情。
借用《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筆者一學期組織一次班級《古詩文大會》。“大會”組織由家長、老師、學生共同完成。“大會”試題由“部編本”七年級語文古詩文和課標61首(篇)古詩文組成。“大會”分為九宮格猜詩文、十二宮格猜詩文、為詩文句子填字、看圖猜詩詞這四個部分,各小組決勝出的成員參加擂臺賽。擂臺賽試題以詩詞接龍和飛花令的形式比賽。這一工作最為艱難的是題庫的組建,筆者發(fā)動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到題庫的建設中。如繪制九宮格和十二宮,筆者為每個小組分工。筆者先用Excel表格繪制好九宮格和十二宮,再由各小組分工負責打亂古詩文句子填寫進去。為了起到更好的激趣效果,筆者還讓班級家長促進會為誦讀活動中的優(yōu)秀者頒發(fā)獎金、獎狀。活動過程還由一家長負責錄制成視頻,各家長分享、點贊這個活動視頻。
白巖松說,《朗讀者》的成功是滿足了人們更加豐富的內(nèi)心的情感需求。筆者正是抓住學生情感的需求,以讀成誦。古詩文誦讀活動借用《朗讀者》“故事+朗讀”的形式,讓各小組選擇好古詩文,并搜集相應歷史人物故事。先由一成員講述相關(guān)的故事,再小組共誦讀這首(篇)古詩文。如一小組選擇“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木蘭詩》,先由組長講述花木蘭從軍的故事,再由全組成員誦讀這首《木蘭詩》。講述故事是對古詩文內(nèi)容、主題的深入理解,這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容易以讀成誦。
老師巧妙引讀,通過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激勵,讓學生進入師生共讀古詩文的氛圍之中。如誦讀“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岑參的《逢入京使》,筆者引讀:“詩人離家走在通往西域的漫漫長路。”學生誦讀:“故園東望路漫漫”;筆者接著引讀:“離家思鄉(xiāng)之淚怎么也擦不干。”學生誦讀:“雙袖龍鐘淚不干”;筆者再引讀:“馬上遇故人,要寫家書寄相思卻無紙筆。”學生誦讀:“馬上相逢無紙筆”;筆者最后引讀:“只好托付你給報我家人個平安。”學生誦讀:“憑君傳語報平安。”
設疑激趣引讀。設疑就是給學生的心理上制造一種懸念和疑問,以此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如“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杞人憂天》,筆者設疑:(1)杞人憂天的理由是什么?(2)“曉之者”是如何開導杞人的?學生通過誦讀古文,以釋疑。
總之,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部編本”新教材要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就要抓住興趣這個“牛鼻子”,正確地運用誦讀激趣導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