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章榮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中學,廣東 佛山)
挖掘語文學科的人文特性,是新課標賦予語文教學的歷史使命,然而在當前語文學科實際教學中,教學工作因趨向應試而致方向偏差,失去了教學的本質。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原本存在多樣的文體、豐富的語言,然而到了實際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在考試時有所準備,忽視了文體的差異、篇章的結構,將文章肢解以達到模式化的目的,阻礙著學科人文性的實現。本文即針對當前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展開討論。
新課程改革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非常明確的要求與期待,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卻并未得到很好的體現,針對于此展開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盡管新課程改革推進多年,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及影響,無論是教師的思想、家長的觀念,還是學生自身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考試的影響,特別是高考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具有更多的功利色彩,更多的是為考試而服務。這也就導致教師往往會將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具體的量化,要求學生去記憶、去被動地接收,而不是去理解,去真正地走進文字進行賞析。以寫作為例,跟隨近年來高考作文出題方式的走向,作文往往形成了“先推理綜述——再具體展開”的模式,并且每篇文章都會固定的有2、3個故事作為例子,這就是作文的基本模板,是閱卷老師喜歡的模板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語文的熱情逐漸消磨到只剩下對考試的追求了。
什么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盡管新課程改革將其推向了一個較高的地位,但是很少有教師能夠真正說得清楚在語文學科中哪些才是屬于人文的范疇,對于人文性內容挖掘不足,以至于在教學中無所準備,是當前教學的一個尷尬狀態。整個語文學科教學中人文素材的缺乏,以及教育工作者人文素養的缺失等,在潛移默化中都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展開,并逐漸將這樣的狀態傳遞給學生。
語文學科以語言文字為依托,其間承載著大量的人文內容,需要教師進一步的挖掘。在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而多樣的人文性資源,主要包括文字內容、文化內涵及閱讀文章中傳遞出的情感等,從每一方面挖掘都會有很多意義。例如,在學習《水調歌頭》一課時,對其中蘊含的情感展開挖掘,尋找到能夠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部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在學習《琵琶行》時,這首敘事長詩中講述了作者與琵琶女相交、相惜的過程,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中,就能將作者的際遇與琵琶女的身世聯系到一起,這也是這首詩流傳至今的原因所在。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文學作品中都蘊藏著豐富的情感,而這些情感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傳承至今長久的引發共鳴的基礎,也能深深地體現出一種傳統的、民族的情感所在。在當前語文教學中,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為每節課制定明確的情感價值目標,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
語文學科的本質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文字是其基礎,在教學中,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字句都能展現出豐富的內容,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展現。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文字本身的美,如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展示書法藝術等:我國傳統語言文字自魏晉以來由自發進入到自覺階段,此時文字從最初的符號意義到美學意義,這些內容都可以在課堂充分展示,使語文學科充分回歸其本質。在閱讀文章中發現字詞的魅力。例如,《雨巷》一文中,“丁香般的惆悵”就非常傳神,并富有韻味,將字詞的人文特性充分展示。事實上,在深入地挖掘與探索中會發現,即使是最普通的詞語,經過奇妙的組合運用,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對于蘊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性進行探討,其意義就在于引導學生欣賞并發現文字的魅力,發現語文的魅力。
閱讀永遠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與文本常常有無聲的溝通與交流。前文已述,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往往陷于模式化,未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機會,這就阻礙了學生和教學文本的溝通與交流,阻礙了學生借助文字感悟與思考。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習慣與能力,鼓勵學生獨立理解與思考文章。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閱讀的文章越發情感豐富、語言細膩,篇幅與內容也在加強。在當前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要減少教師對學生的束縛。在一節課終結時,可以嘗試為學生留有一段時間思考或交流對文章的理解,或者布置一個小短文,由學生寫出自己的心得。以現代詩《雨巷》為例,對詩中重要意象“丁香姑娘”進行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經學生自主思考與討論,可能出現三種答案——具體的一位姑娘、對愛情的向往、對理想的追求。這三種觀點其實都能解釋清楚,在教學中,為學生適當地留白,給學生更多自主想象的空間,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學科作為傳統語言學科,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其間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促進學生關注其中蘊藏的豐富的人文情懷,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思辨能力。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每一篇課文都能挖掘其中蘊含的感動點,給學生帶來相應的感動及震撼,并能尋找到其中的情感共性,這些共性肯定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有效地推動教學發展。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關注到學生的成長,挖掘教材中蘊藏的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是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應有的擔當。以我國傳統的詩詞教學為例,詩詞在其起源上就是詩、樂、舞三者的統一,我們所讀到的詩詞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需要更進一步的挖掘。
所謂的人文性,首要的是實現課堂的民主、平等,首先就要有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中體現出對學生的平等、民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創設機會。在當前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給學生獨立、自由表達的機會,尤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提升,對于事物的認知程度也在日益增加,有著自己豐富的情感與獨立的思考,教師要鼓勵和保護這種情感與思考,并且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除此之外,在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之下,也要針對每節課不同的情境需求,為學生創設情境,人在教室聽課,而思想卻可以隨著文字在世界遨游,能通過情境的創設進入到學生的世界。情境的創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促進了學生的成長,需要得到更進一步的關注及重視。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關注到學生的成長,尋找到其中人文性并且進一步地量化為具體的學習目標,融合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全面推動語文課堂的發展及教育,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奠定基礎,而不是為考試所限的模式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