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湖北襄陽東風中學,湖北 襄陽)
思考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活動的過程,即理性認識事物的過程。地理知識的出現形式多以結論和規律為主,如定型化的知識,必須經過反復的思維才能真正做到理解與掌握,以此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促進地理表象的形成與地理規律的認識。致力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掌握相關地理知識時能夠運用思維,這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智力、學習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其學習中腦力活動參與的強弱,通過聯系原有知識與新的知識,有助于實現對新認知結構的構建,以此有助于自我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在以后的學習與實踐中,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強的心理思維情境得到遷移的可能性更大,以此可以將不同思維的發展效果充分展現出來。
地理知識主要包括兩類,即感性與理性,基于知識類型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有所不同。感性知識包括自然和社會現象,存在較多的信息,相應地會增加學生的感知難度,為此教師需要進行更加生動且直觀的教學,在強化實地觀察的基礎上采用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將地圖、生動的語言描述和多媒體結合起來開展教育。理性知識要求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為此教師需要緊密結合感性知識和地理直觀,同時側重于應用推理法、比較法和綜合分析法。
中學地理的學習目的在于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若學生不具備充足的存量知識,則很難構建起來較為完整的地理思維體系,相應地會影響學習效果。但是對于存量知識重要性的強調并不是將全部的知識一五一十地向學生傳授,而是側重于強調思維能力是創新、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強調學生在致力于打好基礎的同時培養創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質。
所謂的課程資源主要是將有教育價值且易轉化為學校課程或為學校課程服務的各種課件的總稱,如地理信息豐富的地圖,可以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應用。同時,其他學科資源同樣可以用來解決地理學科的問題,如地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的原因可以用“向心力”解釋;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可以借助詩詞和音樂激發,提出懸念;距離的計算可以用到數學知識;城市的發展過程可以引入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對于學習各學科的知識十分有利,還能夠將新的活力注入傳統課堂中,可以為學生思考問題提供多個視角。
教師在面對學習任務時,非常有必要完成對學習材料的設計,將學生的興趣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吸引過來。如在講述北方比較缺乏水資源時,水資源充足的學生可能體會不到,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北方井越挖越深的漫畫來引導學生談一下主觀感受。不要設定標準答案,這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以此可以將學生的熱情有效地激發出來,從而有助于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
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選用科學的教學語言,多問幾個為什么,給學生創造更多思考的機會,并引導他們將答案和個人見解說出來。如在講述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時,需要將學生在生活中所看到的水土流失情況結合起來,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不要將地理事實直接講出來。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除了需要提高對學生學習探究過程的認識之外,還要重視學生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對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其中采用案例教學模式可以為教師創造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在提出教材知識精華的基礎上,根據現實案例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果能夠對案例轉化進行恰當的應用,則對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現階段,許多國家將本國教育發展的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將原因、意義和方法一一指明,引導學生能夠進行理性的思考。思維是學生學習課程內容的重要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探索,實現對知識的建構、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