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麗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阿榮旗第一中學,內蒙古 呼倫貝爾)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學習”的狀態(tài)中,出現這樣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有效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教學《登高》時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等量分組,然后,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你們在小組內認真賞讀古詩《登高》,然后成員之間進行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真分析古詩的相關內容。A組學生就“詩句解釋”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頷聯的意思是數不盡的樹葉隨風飄落,長江水翻滾向東,波濤洶涌。”B組學生就“詩歌賞析”進行交流,有的學生說:“頸聯寫出了詩人漂泊無依的孤苦心境。”還有的學生說:“這首詩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這樣,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不僅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會學習到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教師利用這一形式,把討論、交流、互動、分享的權力充分給予了每一位學生。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的主要形態(tài)之一是“合作”。在合作中進步,在合作中提升。
比如,在開展《再別康橋》的學習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思路:
1.教師布置課下任務:讓學生先在課下自學(距離開新課的前兩天),要求學生運用多種渠道知曉徐志摩的生平、詩人其他的作品、《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等。
2.組織“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三個方面的討論小組,學生自由組合,明確組內分工,并選出一名小組組長。
3.在課堂上,學生用大約40分鐘的時間進行討論與交流,然后,每個小組輪流分享本組的“智慧結晶”。教師發(fā)揮引導的作用,并不時地“巡視”,發(fā)揮“及時雨”的作用。剩下的幾分鐘由教師總結點評。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學習中缺少了興趣,就如同小草缺少了雨露的滋潤,鮮花缺少了綠葉的陪襯。課堂上有無興趣,直接關乎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例如,在作文教學中,雖然老師講得繪聲繪色,激情澎湃,但是學生對作文的興趣還是不高。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采用這一方法進行作文教學。
首先,根據學生的作文水平,筆者對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成立“作文批改小組”。每組共5名成員,每一組內,作文水平優(yōu)、良、合格的學生都各占一定比例。(作文水平優(yōu)、良、合格的學生均勻分配到每一組,不可以某組都是優(yōu)等或者都是及格水平的學生)每組選出一位組長。
其次,小組內的每個成員會接收到3篇作文進行批改。在批改過程中,“閱卷人”需要一句一句仔細審查,如果有出彩的語句可以用曲線勾畫出來;如果有病句,要標注出來;如果有錯別字,就用紅筆圈起來;如果某一部分特別精彩,可以旁批贊美之詞;之后,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寫評語。在批改過程中,如遇問題,先把問題報到組長那里,并和組長探討商量。組長需要把這些上報的所有問題進行分類匯總(如按語言類、結構類、主題類、內容類等方面進行分類)等組內所有成員都把作文批改完后,組長把匯總的所有問題拿出來,大家在組內一起商量探討,在探討中,學生增長了見識,告誡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與此同時,對于一些好的作文,大家要學習其優(yōu)點。此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后,各小組要和全班同學分享本組批改作文的心得。在分享中,筆者發(fā)現學生的分享形式十分多樣:有的是一人介紹優(yōu)秀作文的優(yōu)秀之處,另外三個人拿著“成功的花朵”向大家展示;有的是一人講述作文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另外一個人拿著“失敗之作”展示給大家看;有的是學生把作文中較好的一段話或者一句話,甚至一個字供大家一起賞讀;還有的學生竟然飽有感情地朗讀起了作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傾聽、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的交流互動,學生對本次作文有了更深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我點評,從而對自己的得與失、優(yōu)與劣有更清楚的認識。此外,還要寫上一段評語,清楚地寫明自己作文的亮點和不足,并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這一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具有互動、分享、合作等諸多優(yōu)點。在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真正的需求,還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進而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