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
(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建構主義認為書本知識只是一種對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解釋現實的“模板”,也就是說學生在掌握知識之前,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只能靠自己建構,而不能用教師、課本的權威來壓服他們,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來分析新知識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原先知識經驗的作用、情感的作用、學習過程中成功和失敗的作用等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可以遷移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要學到知識的本身,又要掌握知識應用的條件,這是產生遷移的關鍵。因此,本人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多角度反復地應用知識,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使知識的應用范圍得到擴大,進而促進知識的遷移。
支架式教學模式來源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及“輔助學習”思想。基礎知識概念框架被形象化地比喻成建筑行業使用的“腳手架”,該“腳手架”(概念框架)應按照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來建立,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情景”相聯系的,在實際“情景”下,可以使學生將原有知識進行“同化”與“順應”,以達到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
例如:在講解《原電池》這一節內容時,為了防止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上課一開始我就引入2015年一則新聞,并配有圖片。內容如下:新社華盛頓七月二十七日電,由于體內現有的心臟起搏器電池即將耗盡,美國副總統切尼將于明天上午接受更換起搏器的手術。
自1958年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應用于臨床,已成功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生命,那么心臟起搏器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裝置,工作原理是什么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一下子引起學生的好奇。他們產生了打開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探索欲望,并以參與者的身份投入到問題的探索中,激起了強烈的學習興趣。
這是學生探索問題情境的階段。教師要圍繞當前的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探索的概念框架,該概念構框架應置于解決該學習內容的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可以通過分組實驗、提供問題的形式,為學生解決問題搭建支架。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原電池的原理,進行分組實驗(2人一組分為22個組):
a.將鋅片、銅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觀察鋅片、銅片上有無變化?為什么?
b.把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起來,再觀察現象?與a操作中實驗現象有何不同?
c.在導線中間接入一個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由此得出什么結論?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實驗后學生借助這些“腳手架”,探討“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鋅片、銅片質量的變化,銅片為什么會出現氣泡?溶液中c(H+)變化情況?稀硫酸溶液中陰陽離子如何運動,電流是如何形成的?鋅銅兩極各發生了什么反應?能量是如何變化的?學生通過思考探討,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理解了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建構主義提出的支架式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就是搭建學習的腳手架,便于學生攀升,因此教學知識的呈現不是便于教,而是便于學。當然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并不是萬能的,不是說可以用于所有的課堂中,同樣一節課也許有多種教學模式,只是其中某個知識點應用此模式,根據我自己的教學經驗把該模式進行如下分類:
問題情境的創設首先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即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桃子”的問題情境,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并通過回答的成就感,激發起強大的學習動力,其次問題的設置要圍繞課本、聯系實際生活,然后通過科學的分析,挖掘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
例如:在分子這一課中,為探究“分子間有間隙,分子做雜亂無章的無規則運動”的性質。創設了一個實驗情境,將150 mL紅墨水和150 mL酒精混合,學生驚奇地發現:紅墨水逐漸向酒精中均勻擴散,最后總體積小于300 mL。學生會立刻想到: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此時我及時引導,追問:說明分子具有什么特性?激發他們去探究,使他們在問題中獲得知識,在知識中發現問題,培養他們探索問題、勇于思考的能力。
由支架式教學模式定義知,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人教版化學必修Ⅱ第三章第二節乙烯這一節中,做好石蠟油裂解實驗,是掌握乙烯的性質的前提。
邊演示邊解決問題:
(1)加熱石蠟油,觀察實驗現象;
(2)將產生的氣體分別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3)點燃用排水集氣法收集的一試管氣體,觀察燃燒的情況。
通過以上實驗,在教師引導下,分析乙烯分子的結構得出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原理,復雜的學習任務就被分解,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了乙烯的氧化反應和加成反應的兩個重要化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