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晨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中學,江蘇 南通)
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包括我們業已熟悉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通俗地說,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于高中語文來說,更是如此,語文學科是一門培養學生的認知、表達和審美等綜合素質的學科,并且語文學習中的名人名作等都是美的產物,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審美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教導,教師還應該重視對于學生的審美情趣等素養的培養和塑造。本文將從不同方面就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進行探討。
不同于數學等其他學科課本內只具有學科知識的特點,高中語文的規定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可以進行深入挖掘的美的產物,課本中的閱讀文章大都是名人名作,還有文言文和詩歌等教學內容,既是教師用來教授語文學科理論知識的媒介,更是教師進行核心素質培養和審美教育的大好機會。例如,在進行文言文《蘭亭集序》教學時,教師不止要幫助學生弄懂每一個文言字詞的意思從而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篇文言文進行深入的品讀,對其所描述的場景進行品味,分析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采取的描寫角度和刻畫人物形象等時使用的表達方式,真正達到通過文章與作者進行交流與對話的境界。只有注重這部分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語文素養得到提高、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寶貴時間,合理地安排教學計劃,盡可能地縮短無效教學的時間,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仍存在部分影響教學效率的突出問題,例如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背誦文章和檢查背誦文章等,語文教師應該縮減這些類似的繁瑣、冗余且實際意義不大的課堂教學環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才能提升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和機會進行想法的交流和分享。學生在品讀完一篇文章或詩歌后肯定會有自己的見解和感悟,且人人不同于別人,如果教師忽略這些學生的感悟,而直接向學生灌輸教師的思維,不但會讓學生喪失表達的機會,更有可能逐漸消磨掉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和分享交流的欲望。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公,自由地表達想法,才能幫助學生靈活、積極地學習和實現全面發展。
有限的課堂教學遠遠不能達到實現學生的素養提升和審美提高的教學目的的,語文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在教學課堂之外尋找一切可能幫助學生拓展核心素質和提高審美的機會。首先,教師可以整理一些經典的閱讀作品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通過閱讀來陶冶情操、提高審美;其次,除了書面的資料,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關于文學作品或文學家等的紀錄片和視頻資料等給學生,這些視聽結合的學習資料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容易讓學生對其印象深刻和理解到位。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活動,例如參觀文學大家的故居等,讓學生對那些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較高的名人有更為直觀和深入的了解,從而在語文學習中能更容易地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的感情和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最后,正如常言所說“美源自于生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尋找美的因素,這里不只指向具體的美的物體,也包括一些美好的事情和人類的情感等,例如教師可以就一社會熱點新聞等和學生展開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的觀念和審美情趣等。
語文核心素養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不斷積累的過程,它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不但要有明確的教學方向和目標、專業的教育知識和科學的教學方法,還要具備諄諄誘導的耐心和愛心,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密切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和審美能力等的綜合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建造更美的世界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