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光
(天津市寶坻區第九中學,天津)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教師和學生都是參與者,通過閱讀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閱讀的過程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學生在參與閱讀時了解作者與作品的創作背景十分重要,這些都需要一個科學的教學規劃來實現。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方面都需要不斷完善,滿足新時期語文閱讀教學的需要。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學呈現出很多新現象:教學的開展形式越來越豐富,但是朗讀課文的聲音卻越來越少;個性化的見解層出不窮,但是能貼近文本核心的卻不多;閱讀的形式越來越多,為了有效地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需要對閱讀教學評價進行準確定位:
首先,明確創造性閱讀與閱讀評價的重要關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閱讀與鑒賞”的課程目標中提到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的開放性越來越強,很多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都退居幕后,這在無形中造成了閱讀教學評價作用的弱化。
其次,遵循教學邏輯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和指導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學邏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閱讀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閱讀能力,制訂相應的閱讀計劃而且要考慮學生思維空間的開發,遵循這個規律才能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則是學生多元閱讀結論的評價與指導。從閱讀的作品而言,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適合利用多元解讀的思維去理解,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適合高中生閱讀,這里所謂遵循教學邏輯思維的多元閱讀解讀,是在學生積累一定的閱讀量,能夠自然而然地形成閱讀情境以后呈現出的思維空間,這是無法刻意安排的,必須依靠平時有效的閱讀評價才能實現。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單一的知識型人才顯然無法適應新時期市場發展的需求,因此培養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逐漸成為我國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也逐漸滲透到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思想中。在《評價建議》中提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審美能力與語文素養。基于該教學目標來看,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組織學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所以在閱讀評價目標的制定方面,教師需要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基于閱讀的發散思維以及學生自我閱讀習慣的養成等方面制定評價目標,才能保證其科學性。
首先體現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評價為主,新課程理念強調“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應當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顯著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在實際的教學評價中我們發現,學生互評這種評價方式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江南的冬景》閱讀中,教師給學生的閱讀可能是“流暢、流利”,學生之間則會表達出更多的評價方向,有的學生評價“讀得有感情色彩”,有的學生評價“聽你的閱讀眼前就浮現了景象”,而往往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比,更能體現學生群體的思維模式。
其次體現在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在傳統的語文評價中往往是針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缺乏專門針對閱讀教學的評價,因此可以嘗試將語文教學中涉及的閱讀、寫作以及基礎知識等評價內容進行多元化設置,分別從不同的方向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考查,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體現在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以往的教學評價采用的大多是筆試的方式,將定量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但是這種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將教育與激勵功能有效結合,單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甄別和選拔,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以需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教師需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以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是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他們對同一事物的見解也各不相同,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要尊重并且理解這種差異性的存在,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自由,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活動的開展應當圍繞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制定與教學目標一致的評價目標,同時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系統的、全面的評價,不斷探索有益于閱讀教學質量提升的途徑,從而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