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平
(甘肅省蘭州市第58中,甘肅 蘭州)
幾周前當聽到要寫論文且是關于學生自主管理的話題時,在紙上寫下三個名詞“學生”“班主任”“自主管理”。每每提筆想要拓展這個話題時,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年前這群學生剛剛入學時的情景。軍訓營地,在初升的朝霞與落日的余暉中朗讀時,到齊也不過31人的方陣中,有因為一點傷痛而齜牙咧嘴的;有因為訓練而昏頓不堪的;有因飯菜不合口而精神萎靡的;還有因想家而淚眼婆娑的。當時的我一遍又一遍問自己,這樣的一群孩子——茫然、散漫,隨意且無目標,他們的字典中有自主管理這個詞匯嗎?誠然,兩者之間相去甚遠。
那么一年過去了,在我經過觀察、引導、談話、問卷、開會等方法了解學生后,(6)班——我校第一屆國際理科班,在班級形成初期就大力倡導自主管理的管理理念,今天他們怎樣?
2017年9月25號下午,年級舉行才藝表演,因家人生病住院,我不得不向年級組長請假去了醫院。當才藝表演唯一的一個“精神文明獎”花落高二(6)班時,我欣慰地告訴自己,自主管理這粒種子在高二(6)班已生根發芽。假以時日,必將成長為枝繁葉茂,風雨不動的參天大樹。
為了落實學生的自我管理,班級利用一切機會強調自我管理對班級的重要性,“管理”不僅包括管理他人,還應包括管理自己。讓每一個學生明白班級是大家的,絕不是部分同學錯誤地以為的那樣班級是班主任的,或是幾個班干部的。自主管理班級的內涵就是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有主人翁意識,集體責任感和歸屬感,有自我調控力。讓他們不但明白班級就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且也要明白,班級的發展將直接影響三年后每個學生的高考成績。并時常鼓勵學生多為班級作貢獻,積極投身到班級管理中來,即便不能為班級發展出力,但也絕不有意給班級添亂。當然一種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讓其成為習慣就更難了,因此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需要不停地找契機予以強化。
為了強化自主管理,每周五班會前,結合手印墻,班委會將本周情況整體匯總,綜合評比頭兩名同學在班會上進行表彰,獎勵可以有四種選擇:(1)下周免聽寫一次。(2)下周免出操一次。(3)本月可遲到一次。(4)本月可免交作業一次。每次,這些獎勵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就足以使學生欲罷不能。
相較年級其他班,(6)班——國際班,入校成績整體位列最后。我們知道,就大部分學生而言,不良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成績滯后的直接原因。當面對年級其他班級時,(6)班學生表現出的不自信是顯而易見的。為了增強他們的自信,改正他們學習上的不良習慣,班級通過班會、小組座談、個別談話等形式使學生明白好習慣與自信在日常是何等重要。并且使學生明白自信來自實力,而實力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
記得在一次班會上我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一位搏擊高手參加比賽,自負地以為一定可以奪得冠軍。卻不料在最后的賽場上遇到一位實力相當的對手。搏擊高手發覺,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的破綻。他覺得很羞恥,憤憤不平地回去找到師傅,央求師傅找到對方的破綻。師傅在地上劃了一道線,要他在不擦掉這道線的前提下,設法讓這道線變短。搏擊手苦思不解,請教師傅。師傅在原先那條線的旁邊,又劃了一道更長的線。師傅說:“勤學苦練,敵弱我強。”那次,我讓學生討論了這個故事,讓他們總結出: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落后就會被動甚至挨打;戰勝對手最好的方法是先強大自己。而要讓自己強大,就得先從不良的習慣改起,勤勤懇懇,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班級還通過家長會、尖子生講經驗、學科帶頭人包組、高三畢業生談體會、考試成績分析等形式幫助學生分析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符合他們的切實可行的短期及長期目標。心中有了實際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目標,明顯,學生便不再那么茫然,他們的時間不再像以前一樣在抉擇、猶豫中浪費,時間的利用率明顯提高了。自主管理在班級開始主動運行。作業完成的時間提前了,正確率高了,晚上有了復習或預習時間,白天聽講精神了,最終成績提高了。學生嘗到了甜頭,自主管理在班級成為常態。
年級為了讓班主任更多了解班級,主任們時常會把晚自習情況記錄單反饋給班主任。(6)班那滿分比例較高的晚自習情況記錄單就是對本班的自主管理最好的詮釋。
反思:
1.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所依賴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專注性和求知欲。這些素質,對學生的成長太重要了。如今的高中生是“00后”群體,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不僅是獨生子女,叛逆性強,更是在現代化網絡媒體的教育影響下長大的,智商和情商都較高。我們已經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端著教師的架子和權威嚴厲地要求學生在某些方面做出改變,應該循循善誘,民主平等地進行交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鼓勵他們加強自律意識,喚醒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個個都成為班集體管理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如此班級才可成為健康完整的優秀集體。
2.學生學習是艱辛的,這是一個爬坡過程。一旦上了路,對老師,對學生的家庭,都是一件幸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老師,自然要竭盡全力引導,幫助他們。
3.老師要經常自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當,是否適合這個階段學生精神和思想成長的需要。教育錯了的學生比未受教育的學生距離智慧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