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審在起訴和審判之間起著中間橋梁的作用,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訴訟階段。預審的主要任務是,收集犯罪證據,揭露犯罪事實,查明案情。而提升辦案質量的關鍵在于偵查人員在預審階段能不能充分發揮職能優勢,依法全面、公正、客觀地收集運用和審查判斷證據。為此,需對收集證據過程中出現問題的進行對策性思考:提高偵查人員法律素養;努力培養綜合型偵查人員;建立健全并切實落實各種規章制度。
關鍵詞:預審;收集證據;特點;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122-02
作者簡介:趙明(1991-),男,甘肅天水人,甘肅政法學院公安分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偵查學。
一、刑事預審制度的含義
(一)預審基本概念的界定
關于預審的概念的界定,現在在各個國家,被眾多的專家學者所研究。美國學者編著的教科書中對預審的界定:“預審是指法官審查是否具有足夠充分的證據指控被指控者所犯的罪名并將其提交法庭審理的一種程序。”[1]法國學者皮埃爾·尚邦稱:“預審法官確認犯罪事實,查證情節,集中所有的跡象,力求正式作案人,這就是預審。”[2]但英美法系預審程序的含義與法國意義上的預審在概念的本質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預審是介于案件偵破之后、法院正式審判之前的一個中間階段,是在法院在進入正式審判活動之前既對刑事案件進行的初步的審查。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于已經發生的刑事案件,公安機關在立案以后經過早期的初步偵查,判定對已經立案的刑事案件認為存在犯罪事實,另外在初步偵查中收集到的證據材料能夠證明犯罪事實的案件,公安機關應當依法進行預審,并查證核實在初步偵查中收集到的相關證據材料。
(二)預審工作的任務
根據公安部《預審工作規則》第三條的規定,預審的任務是,迅速地查明犯罪嫌疑人的全部犯罪事實,對于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應迅速追捕,保障無辜的人正當的合法的權益。[3]據此,我國學者通常將預審的任務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1.快速、全面、準確地查明案件所有事實情況;
2.查緝犯罪嫌疑人,尋找并收集犯罪線索,偵破案件;
3.切實維護無罪的人合法得正當的權益,確保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保護不被追究刑事責任,更要做好已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的后續工作;
4.研究各類案件的犯罪活動規律,加強對各類案件犯罪情報資料的收集工作;
5.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教育和改造,使其從內心認罪服法,重新做人。
從上述歸納的預審的五項任務來看,其中涉及到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就有四項,第三項只強調了保護無罪之人,但在預審的第三項任務中并沒有作出對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知情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人權保障方面的相關規定。第一項任務是在我國公安機關在偵破刑事案件之后,案件隨即進入預審階段,公安機關查明進一步案件的全部事實真相,獲取犯罪證據,使其與在初步偵查階段得到的證據形成證據鏈。預審之所以作為偵查程序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因為在偵破案件后審查復核所取得的口供、筆錄等證據材料需要一個進行再次審核把關的環節,以便查清案件全部的真實情況并取得確實充分的證據,決定是否向檢察機關移送起訴或者撤銷案件,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預審和偵查破案都處于偵查階段,雖然二者彼此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它們有著不同的側重點。[4]預審重在辦案核實補強證據,而偵查破案重在破案抓捕嫌疑犯。從刑事訴訟意義這個角度來講,偵查破案是預審的前提和基礎,預審則是偵查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對偵查破案這個階段調查、收集到的證據再次進行核實和驗證。在絕大多數案件中,偵查破案和預審是具有十分密切聯系的兩個階段,但是在案件偵查過程中卻是有著先后順序的兩個階段。預審工作在保證辦案質量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防止冤假錯案的產生、保障人權方面,預審環節更是起著獨特的作用。
二、預審階段取證的方法和特點
(一)預審階段取證的方法
無論是在預審階段還是在偵查階段,收集證據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法律所規定措施方法進行。預審中收集證據是對偵查階段取證的補充和檢驗,但是決不能只拘泥于已有的證據材料,而應該進一步發現偵查中沒有發現和掌握的犯罪事實和線索。為此,偵查人員必須采取多種方法,廣泛地收集犯罪證據。在預審階段主要應通過以下方法收集證據:
1.適時地、積極主動地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審訊。由于犯罪嫌疑人突然進入了新的環境,不適應,加上其此時心理復雜,情緒不穩定,在良心譴責和罪惡感的雙重壓力下心理防線更容易崩潰,此時突擊訊問效果甚佳。所以,這時應當在嫌疑人未及時筑起防范審訊的心理防線時及時開展正面審查、詰問等偵查措施,突破其心理防線,促使犯罪嫌疑人產生供述心理,得到最真實、最接近案件發生時情況的供述和筆錄,利于掌握犯罪事實,獲取證據。
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失時機搜集證據。從犯罪活動具有物質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決定其發生必然會和周圍的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產生影響,留下種種痕跡、物證。盡管嫌疑人為掩蓋已發生的犯罪事實,會想盡各種辦法來掩蓋或者甚至破壞由犯罪行為所形成的罪證。但無論嫌疑人如何費盡心機其努力可能會事與愿違,因為留痕性決定了其破壞行為會引起新的變化,留下新的痕跡,使偵查人員和偵查機關掌握更多的犯罪行為信息,這就為案件的偵破提供了額外的、更豐富的線索來源。
3.利用科學技術收集證據。犯罪分子利用現代日益發達的科技手段進行犯罪應當引起廣大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引起執法人員足夠重視。這就要求司法機關必須特別注意科學技術在案件偵查過程中的運用。在收集證據時同樣要大膽的嘗試,科學的發現,謹慎地提取,認真地固定,確保證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endprint
4.提供與調取。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偵查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法收集、調取證據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積極配合,如實提供證據,不得推脫、阻礙,否則必須受到法律的追究。
部分證據可能在知情人、目擊者或者與案件有關的公民或者其他人手里。因此,為了查明案件事實,公安、司法機關需要向相關單位和個人調取相關證據時,相關單位和個人也必須依法向公安、司法機關提供相關證據。
(二)預審階段收集證據的特點
預審是刑事案件在起訴前所進行地預備性審查活動,其實質是通過調查、訊問等方式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檢驗和查證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預審是偵查工作的繼續,是對偵查階段成果的檢驗。通過調查、訊問可以補充核實證據材料,同時也是偵查機關對自身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說預審工作是圍繞“證據”二字展開的。因此,預審階段收集到的證據主要有以下特點:
1.還未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需要對其進一步地審查補充。偵查結束后就進入預審,但此時,偵查機關只是從事實上把握了案情,沒有從法律的角度審視,還不能揭示案件真相,對于犯罪過程及主要犯罪情節還有待于在預審階段進一步去查證核實。
2.證據不穩定。在對案件實施偵查行為后,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和筆錄變化無常,畏罪心理和饒幸心理同時存在,犯罪嫌疑人隨時可能翻供。有的案件供證不一,關聯證據少,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未能形成完整的鏈條。
3.證據的證明力弱。在預審階段,要在查清全部犯罪事實的基礎上,對案件的口供、證據之間的矛盾進行合理的排除,也就是說用來認定案件的證據材料必須是真實的、唯一的、肯定的、排他的。
三、當前預審階段收集證據應注意的問題
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有些司法人員不能嚴格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證據審查判斷的規則進行,很容易造成失誤:
(一)由于少數執法人員法律素養偏低,對立法精神的認識不深刻、全面、準確,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收集證據的意識不強,只靠經驗或者個人喜好去辦理案件。
(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司法人員的執法意識和證據意識不強,不能依法全面收集審查判斷證據,出現只注重收集言詞證據材料而輕視實物證據,重有罪證據而輕無罪證據等一些比較突出的現象。
(三)用視聽資料作為證據的取得不是通過法律規定的途徑收集到的。對于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而私自錄制的視聽資料,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違反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利益,不違反法律的一般禁止性規定,就不能視為非法證據。相反,只要偷拍偷錄符合以下兩種情況:第一,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第二,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而收集的視聽資料,應當認定為非法證據,依法予以排除。
四、預審階段收集證據所存在問題的對策
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必須制定和采取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刑事證據的審查判斷工作以加強、改進和創新。
(一)嚴格要求偵查人員認真學習法律知識,逐步提高其法律素質。首先,通過深入學習法律及相關的司法解釋、法律修正案,全面、深刻理解立法精神,正確運用法律,將法律運用到日常的工作行為當中。其次,在工作之余廣泛涉獵自然、歷史、文化、社會、哲學、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以適應當今世界迅猛發展的科學文化。只有在熟知并能運用法律的基礎上,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法律原意。
(二)確保樹立執法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精神,培養執法意識和法律思維。[5]只有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全面、客觀地進行審查判斷,準確、及時查明犯罪事實和犯罪過程,加強公安機關在偵辦案件欠缺、不足的方面,特別是對證據的收集和審查判斷方面的學習與利用問題。
(三)重視視聽資料作為刑事證據在案件中的作用。首先,視聽資料在收集的過程中必須依照法律所規定的程序進行收集,保證其來源的合法性;其次,在案件中將視聽資料作為證據審查使用時,要認識到視聽資料所包含的巨大的信息量,以及在被我們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所反映出的準確、直觀、便于使用的突出特點。但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視聽資料極易被犯罪嫌疑人或者第三人偽造、裁剪造成證據失真,甚至會造成證據中包含的與案件相關的情報線索的丟失,使案件偵破難度加大。據此,在使用過程中我們要從各個方面,比如視聽資料的可信度,視聽資料與案件事實之間的關聯度對視聽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
(四)有效運用證據資源,調動人民群眾提供證據的積極性。證據資源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有限的,所以充分保護和運用證據資源就十分重要了。如果我們任意踐踏證據,或浪費證據,無疑會對我們查明案件事實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為此,我們一方面要珍惜,同時要努力開發,要使一切可能成為證明案件事實的資料都能成為證據。盡可能避免由于違法而導致的證據的損失,消除一切阻力和障礙,從而搜集到一切可能有用的證據材料,保障其充分的說服力和證明性,實現訴訟目的。
[參考文獻]
[1][美]諾曼·M.嘉蘭,吉爾伯特·B.斯達克.執法人員刑事證據教程(第四版)[M].但彥錚,等譯.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22-23.
[2]李欣.分化視角下刑事預審制度類型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0,23(02):48-52.
[3]曹文安.預審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313-314.
[4]侯海東.基于審判中心主義的我國預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7(04):88-92.
[5]吳秋玫.論案件預審工作機制問題與重建策略[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6(02):45-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