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晴
摘 要:如果工匠精神要通過工匠精神教育得以弘揚和傳播,那么工匠精神教育課與專業課的融通就必不可少。在融通時,采用潛移默化的“軟營銷”方式進行,將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論是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還是考試形式上,或者文化氛圍、學生管理、課程結構、教學方法、師資培養上,都需要以創新的方式將工匠精神進行滲透和落實,拓展教育課堂的內涵,豐富課堂的形式。
關鍵詞:工匠精神;軟營銷;課程設置;考試方式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精神信念。工匠們耐心、專注的打造自己的產品,用心做好一件事,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追求完美和極致。概括起來,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完美,通過一絲不茍細節的打造,創造出最卓越的產品。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值得弘揚的精神,并且可以將它應用到學習、工作中,它本身所承載的精神內涵是需要體悟的。而這種領會只有在踏實的日復一日做好當下工作的躬身實踐中提煉和積累起來,化作自身的精神財富,通過工作創造價值,貢獻社會。在追求工匠精神之路上,需要放下功利心,全身心投入到當下從事的工作中去。這是一種修行,需要貢獻畢生的精力,甚至是生命。它是一種老老實實做學問,求真務實搞研究的態度,帶不得半點虛假。
工匠精神教育是技工院校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成為“大國工匠”的目標,它適應我國成為“制造強國”的現實需要,能夠更好地為新時期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服務。工匠精神課程是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以《工匠精神讀本》為載體,通過三個模塊的學習,教授學生“工匠之道”,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執著專注,如何精益求精,如何創新進取,從而最終實現“匠心筑夢”。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突出強調了工業制造的重要性。而工業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方向的把握離不開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技工院校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承載著傳統意義上的教學任務之外,更需要將國家工業制造方向與學生日常技能培養相結合,將工匠精神融匯到學生的技能培養過程中。學校承載著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大國工匠的教育使命。同時學校的教學環境孕育著新鮮的充滿活力的技能人才隊伍,政策的傾向和時代精神的召喚,促使技工院校將民族發展使命從教育教學這個突破口進行落實。
作為技工院校的主修課程,專業課是學生最主要的學習內容,工匠精神教育課與專業課融通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工匠精神教育課的實施效果。并且在我看來,工匠精神最終真的能否深入學生的內心,是由教育課的授予方法決定的。那就是需要用潛移默化的“軟營銷”方式來拓展課堂的模式,重新定義什么是一次真正的工匠精神教育課。
學生日常的專業課程重在鍛煉動手操作技能,而夯實基礎是重中之重。繁瑣枯燥的重復性操作需要的不僅是一種對工作本身精益求精追求的要求和標準,更考驗著一個人的耐心和堅持。如若沒有對本專業和技術的熱愛,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和決心,很難堅持最后。所以教學中工匠精神的實現有賴于三個層次的努力。內部層、中間層和外部層。內部層指的是個人對所做工作的熱愛、責任感和使命感。中間層指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操作細節,包括技能鑒定和具體操作技巧。外部層指的是可以確保以上兩個層次可以實現的外在保障和表現形式,包括技能操作動作、語言、思想和操作規范與標準。這三個層次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工匠精神指導下的技能實現。
軟營銷的定義是相對于"強勢營銷-硬廣告"而言,企業以友善的方式宣傳自己,注重消費者個性化的回歸,尊重消費者的感覺,以無形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打造企業軟實力。而我們同樣可以把軟營銷的方法用在學校這一領域的工匠精神的教育上。每一堂專業課上,我們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友好的方式,從他們的感受和角度出發,潛移默化的將工匠精神進行滲透。通過這個方法,可以很好的實現工匠教育課與專業課的融通。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匠精神的弘揚需要時間,而真正能看到落實后的效果或許更需要時間。如何更有效率更有時效的實現這一目標,那就是找對弘揚和落實的方式方法,事半功倍的方法。但要真正實現,卻需要時間和精力。勤奮和全能,哪個離成功更近?宋書生用55年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格拉德一萬小時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一天工作八小時,每個周工作五天,那么他將用5年的時間,也就是10000小時的時間,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好一件事,豈不是成就了生命的深度?怎可能成為各個領域的大國工匠?學生在校3年半的理論技能學習時間加1年半的實習時間,共五年的時間,單從時間來看,10000小時的時間已經達到。但知識技能的學習絕不是機械性的重復和時間的堆積,那就要求學校需要從文化氛圍、學生管理、課程結構、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等領域開展工匠精神的融入與滲透。
比如在校園文化氛圍上,建設技能文化展覽墻、技能文化長廊、開展技能文化宣傳月活動等。多多開展技能文化競賽,對于技能文化能手進行表彰,利用這種榜樣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感化。這種“軟營銷”的滲透是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帶動他們將工匠精神逐漸深入理解,應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又如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班級考核中就可以納入技能考評這一項目。如果學生在技能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班主任相應的就要在班級考核中進行加分,并且要在早課和主題教育課上對該學生進行表揚和肯定,帶動一個班級的積極學習氛圍,形成你追我趕學先進的氛圍。另外學生的技能提升跟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有直接的關系。教師首先應當身體力行的擔當起工匠精神的建設者和傳播者,言傳不如身教,教師將這種精神通過對自己職業的熱愛和職業理想的不懈追求,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這也是一種“軟營銷”。
但正如工匠精神所說,現在的社會經濟效益追求“短、平、快”,追求了速度,丟掉了質量,丟掉了靈魂和本質。我們缺失的是慢下來,精致起來。所以,當我們談到如何將工匠精神教育課與專業課融合時,這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簇而就得,是需慢慢滲透,感同身受的。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思想,通過教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時,就像一顆樹苗需要播種,生根,發芽,成長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校政策大環境的平臺,需要教師參透悟透這個道理,才能傳遞給學生。雖然學校是繁雜社會中的一方凈土,但任何一個學校的課程都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上層建筑,更何況技工院校承擔著培養國家工匠的重要使命。作為社會人才培育的搖籃,學校要做的是從根本上將工匠精神納入到常規課程,成為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的精神和人才的發源地。
如何將工匠教育課與專業課更好的融通呢?我認為首先可以通過“榜樣的力量”,培養類似“工匠小能手”這樣的身邊的榜樣,通過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開展小組競賽,評選出動手能力強,技能掌握熟練的工匠小能手,帶動和影響周圍其他同學。并且對于這些“工匠小能手”進行宣傳和表彰,鼓勵其參加各類市級、省級、乃至全國和全世界的比賽,將獲獎小工匠的事跡分享給周圍的同學們。反過來,這些培養出來的小工匠又可以作為教學資源引入到日常的專業課教授中,這種方法對于學生們的影響將是深刻的。當你的舍友,同窗好友,身邊人都是工匠小能手時,身邊人同學的舉動帶來的影響要比老師每天的諄諄教導的吸引力大的多。接下來的效果將會像“病毒”式營銷一樣,一傳十,十傳百,每個人都將被這個大環境帶入,被工匠精神感染。
另外,將工匠教育課與專業課融合的辦法就是進行對專業課的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進。日常專業課的考試方法都是一個學期進行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這種考試方法可以改為一個模塊或者一個知識點結束后的階段性考試,并且把階段考試的成績當做本學期最終成績。現在社會生產中,不缺少標準化生產的技術人才,缺少的是能工巧匠和高精尖的技術人才。學生要掌握的并不僅僅是期末考試試題上有的技能,需要的是能將每個小知識點都能順利出色地動手操作出來,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專業課講授中將知識點更加細化。另外在技能知識點的課程設置上,追求的不是多,而是精。追求的不僅僅是數量,而是質量和深度。讓考試不再是一種形式,不再是為了考試而臨時抱佛腳,將考試細化到每個知識點技能講解結束后,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和能力。但這同時要求此種考試方式真正能決定學生的學分和考試成績,能夠直接作為以后就業時用人單位考核的主要依據。
工匠精神教育課可以是一堂課,可以是一次系列專題教育課,但絕非是一堂傳統意義上的45分鐘的理論課。工匠精神的教育可以由教師言傳身教的帶到專業課教育領域的任何一個方面,可以在無形中潛移默化的通過言談舉止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學生中去。工匠精神的弘揚需要大環境的配合、需要教育者身體力行、需要利用多種課堂活動形式創新這種精神的傳播途徑,讓身邊的人互相影響,工匠精神教育與專業課教育需要在潛移默化的“軟營銷”中是實現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傳播。
參考文獻:
[1]工匠精神教育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融通[J].馬萬智.考試周刊.2017(42)
[2]“工匠精神”教育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融通[J].郭洪波.中外企業家.2018(06)
[3]淺議工匠精神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融通[J].方芳.現代交際.2018(03)
[4]探討師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J].趙璞.管理觀察.2015(07)
[5]高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楊洲.教育探索.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