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靈勝
摘 要:《桃花扇》是中國古代戲曲名著之一,李香君這一鮮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在書中作者進行了多角度的塑造與勾勒。李香君在整個中國戲曲史上眾多女性中形象尤為深刻,她忠貞愛情,深明大義,不畏強權,忠心愛國,入道脫俗,可以說是我國戲曲舞臺上光輝的女性形象之一。
關鍵詞:李香君;人物形象;桃花扇;孔尚任;女性;忠貞;愛國
李香君是清傳奇《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是光彩奪目,柔中帶剛,可畏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突出藝術成就。作者孔尚任,曾指出其歷史劇《桃花扇》“明為傳奇,實一陰一陽之為道矣”,它將兒女之情與國家興亡之衰變緊密的結合起來,將李香君的陰柔之秀妍與陽剛之氣節集結其一身,陰陽相生,忠奸相生,通過惟妙惟肖的戲劇手法,將李香君的剛烈女子的愛國之情與崇高品質體現的淋漓盡致,塑造了一個古代底層婦女的完美形象。
一、與侯方域的愛情
李香君通和她年紀相仿的妙齡女子一樣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識文壇名士侯方域后,深深折服于其才雄偉略的思想,“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可見李香君對侯方域的癡情委身與他的文人氣概的文雅,而侯方域的“俺看香君天姿國色,摘了幾朵珠翠,脫去一套綺羅,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覺可愛。”這里侯方域更多的是看到李香君的心靈美譽思想的純凈之美,因而他又情不自禁的說道“這等見識,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侯方域不失正真的書生本色,法子內心的敬愛,表現出他對李香君品格情操的敬重,并給予李香君情投意合的真情真愛,而并非是煙花風塵的燈紅酒綠般虛情假意。侯方域敬重李香君見識高卓,講究氣節,雖然李香君只是以為風塵的青樓女子,但其高貴的品質,只有侯方域能夠欣賞,并加以贊美,而李香君看中的是侯方域的清高義氣,文采雄略和不畏奸邪的勇敢與執著。
平日講名節的學校朝堂的士大夫與一個平庸的的風塵女子相比,品性舉止竟沒有她高尚,正因為李香君的立場堅定與愛憎分明,使得侯方域稱贊。
當阮大鋮用千百兩銀子尋李香君做妾,她誓死不從,手握紅絲,將之視為定情信物,公開聲稱:“奴便終身守寡,有何難哉?只不嫁人!”堅決維護一個女子在封建社會的真善品質,建立一種自由的愛情價值觀。“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抑!”不管是威脅,還是利誘,都不能動搖她忠實于自己愛情的決心。
二、至死不渝的忠貞愛情
愛情歷來是中國的一大主題。《桃花扇》也不例外,故事中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愛情是一條明線,起著貫穿整個故事情節的作用,使朝代的興衰更替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李香君對愛情的忠貞主要體現在《拒媒》,《守樓》幾處中。
當侯方域離開以后,李香君誓要立志守節。對于卞玉京等人的提親試探非常堅決的拒絕了,一句“奴家已嫁給侯郎,豈可改志。”面對眾人的勸說與建議,李香君將塔的剛烈不屈至死不渝的信念體現的淋漓盡致,但是,不管李香君的態度如何堅決,言辭如何激烈,也抵擋不住他們當時封建社會禮教的約束,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從而導致了搶親這一幕。
在《拒媒》中對李香君有著這樣的一段描述:
[錦上花]似一只雁失群,單宿水,獨叫云,每夜里月明樓上度黃昏。洗粉黛,拋扇裙,罷苗管,歌喉唇,竟是長齋繡錦女尼身,怕落了風塵。
楊龍有充當媒人的前提下,誤解煙花柳綠的女子不可能對愛情堅貞不渝,總會移情別戀,而出乎意料的是,李香君并不像其他歌妓一樣,對侯方域情根種的深,堅貞如初,至死不渝,態度堅決果斷毫不動搖。
在<守樓>中,面對“茫茫的叫聘禮,兇兇的搶歌妓”的局面,李香君十分驚恐,面對楊龍友以及李貞麗的逼誘,她義正言辭地說:“案齊眉,他是我終身倚,盟誓怎移。宮紗扇現有詩題,萬種恩情,一夜”。李香君等候侯方域的心是堅定不移的。無奈之下,楊龍友只能作罷,李香君的堅守與楊龍友的善變,鮮明的突出李香君的個人氣節極度超然,對愛情有著自己獨特見解并始終如一的情感。
對于阮大鋮的過激搶親行為,楊龍友對于她的威逼,李香君之死拿著定情信物,將這扇子當成是防身的武器。在最后的關頭當成防身武器,為了堅守自己的誓言,為了給侯方域一個完整的自己,李香君一頭撞在地上,獻血立刻濺在扇子上。李香君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做法體現出她的忠貞不渝的品質,她用鮮血和真誠捍衛自己的愛情。孔尚任用極限性的手法強化了李香君對封建惡勢力的抗爭,贊揚了對愛情的忠貞的態度,強烈的將李香君的個性深刻的表現出來。
雖然李香君是青樓出身的女子,卻敢于堅守自己的愛情遵守封建“婦道”的原則,對愛情懷揣著自己獨到的看法,在當時的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的情況下,實在難人可貴,值得贊頌,也值得侯方域為其傾心,一見如故。
多次描寫李香君對侯方域的感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那把定情信物——扇子,是李香君繼續等著他的精神支柱,不斷激勵著自己堅守自己想要的愛情,即使有著孤單的苦楚,世人的排擠,朋友的不理解,但也決不動搖新自己心中那個情種。李香君坎坷不堪的命運正像折扇一般飄搖不定。《寄扇》中,李香君突出了自己的苦楚:
[沉醉東風]記得一霎時嬌歌興掃,半夜里濃雨情拋,從挑葉渡頭尋,向燕子硯邊找,亂云山風高雁杳,那知道梅開有心信,人去越遠,憑欄凝眺,把盈盈秋水,酸風凍了。
即使有著百般苦楚,李香君依然堅守著這份名節,作者用獨處再次強調李香君的氣節,在面對權貴欺壓,感情的煎熬,她依然沒有懼怕迷失自我,李香君對愛情的忠貞執著卻不盲從,至死不渝的忠貞感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讀者。
三、忠心愛國,犧牲自我的深明大義
李香君除了有著至死不渝的愛情價值觀,還具有鮮明的且堅定的政治立場,這代表一種女性社會地位覺醒與提高的集中表現。孔尚任通過一把具有靈性的定情信物宮扇,把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愛情通南明的政治風貌串聯起來,組成了嚴整,精巧的戲劇結構。
后期孔尚任對李香君的形象描寫不再突出她的猜疑,相貌,更加注重她的自我意識與對國家社稷的關注。她敢于同奸佞做直面的斗爭而不妥協,表現出獨一無二的女性形象,是女性意識覺醒的先驅人物,超越了傳統書生形象。伴隨著李香君特立獨行的個性,政治立場高于個人主觀感情,與以往的戲劇中女主人翁形象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
與《牡丹亭》中杜麗娘相比,李香君比她多了一份以一個女性視角對政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杜麗娘更多的思想解放與對傳統封建禮教的抨擊,與《長生殿》中的楊貴妃相比,忠貞愛情也不亞于楊玉環,但擁有的政治高于愛情的品質是楊貴妃無法匹及的。
李香君與當時的女子最大不同點在于自我意識的體現,作為一個卑微,社會地位地下的歌妓,卻有著崇高的思想,深明大義,不懼強權,政治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和侯方域的燕爾新婚,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態度堅決,為了保全侯方域的政治名聲,讓他一心一意從事反抗權奸,反抗閹黨余孽的事業,李香君鼎力相助,即使侯方域一時糊涂,他也面露怒色,拔掉珠釵并動用自己的才能讓其意識領悟政治高于愛情。
而后的“入道”是李香君內在美的直接體現,讓她的內在美得到了升華。李香君和侯方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歷盡千辛萬苦棲于法壇相逢。悲喜交加,愉悅之情,不得說,當他們正處于驚喜狀態,拿著“鮮血滿扇開紅桃”的桃花扇互相傾訴自己的思念之苦,張道士走下法壇,撕碎了那一扇定情的信物,大聲呵斥“兩個癡蟲,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么?”如此,李香君和侯方域,“大道才知是,濃情悔認真”。李侯恍然大悟,如夢初醒,雙雙拜師學道去了。這不僅體現了李香君對道家的虔誠,更是李香君作為一位被社會擠壓后,雖憤恨于現實社會的黑暗,深感國破家亡之際,應以大局為重,將個人情愛置于國家民族利益之下,就是這樣一種深明大義和愛國忠心,是得李香君的品性再次升華,將她推向一個至純至善的愛國主義的女性形象化身。
作者跳出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美滿結局的俗套,有利的沖擊了“善有善報”的傳統民族心理,給讀者一個言盡意不盡出乎意料的結局,給人心理上造成一種沉痛的感覺,法人深省。這也正凸顯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刻畫的李香君品格高尚的形象。
四、總觀《桃花扇》論李香君人物形象
李香君作為《桃花扇》一個忠烈歌妓,她的藝術形象與元明以來諸作品中的豪邁重義或善良多情的歌妓大有不同,其忠貞與敏慧是在一個更具深刻意義的時空里更深層次地體現出來。她的愛情摻雜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對政治有著女性思維的獨到見解,他貌美聰穎,卻不孤傲,李香君這一形象不僅突破了千百年來“男尊女卑”,女性沒有社會地位的形象,創新性地刻畫了一個才貌雙全,有勇有謀,肝膽相照的女性形象,
照當時的等級貴賤觀念,李香君這類歌妓屬于為衣冠中人所不齒的倡優,在劇中卻是最高尚的人。關心國家大事,明辨是非,有著獨立人格的人物,使清流文人相形見絀,更不要說處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該劇反應了晚明都會中部分如李香君等歌妓的風雅化以及附庸政治現象,這種現象在詩歌,傳記,筆記中反映出來,但劇中形成的貴賤顛倒的對比,不只是表明孔尚任突破了封建的等級貴賤觀念,其中也包含他對尊重者并不尊重,卑賤者并不卑賤的現實的憤激情緒,以及對此所作出的思索。這是當時許多旨在存史,寄托興亡之悲的史實所不具備的。
參考文獻:
[1]姬昌.《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
[2]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