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建
摘 要:經濟杠桿就是居民、企業、政府通過借債貸款發展,其實質反映了一個國家債務與收入的水平。適度的杠桿水平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快經濟發展。但如果杠桿水平過高,則會導致社會融資成本大幅攀升,資產價格波動過大,社會信用違約頻頻發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大幅增加,最終引發經濟風險和金融風險。本文分析了我國當前經濟杠桿基本情況,經濟高杠桿的危害,并提出了我國經濟去杠桿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杠桿;去杠桿;金融風險
一、當前我國經濟杠桿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杠桿總體處于較為適度的水平,但增加較快。實體經濟杠桿包括居民部門杠桿、非金融企業杠桿、政府部門杠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08年前我國政府杠桿率處在可控范圍內,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一直控制在100%以內,居民杠桿率處于較低水平。但08年后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4萬億刺激政策的推出,我國各部門杠桿率迅速攀升。據央行統計,2017年底我國實體經濟部門整體杠桿率已達235%,低于發達國家,但高于新興經濟體,整體可控,但存在四大問題。一是近年來我國整體債務規模較大,增長較快。2017年我國整體債務規模達到230萬億,08年我國整體債務為50萬億左右,10年時間增長了近4倍。二是非金融企業杠桿率處于較高水平。2017年底非金融企業債務有130多萬億元,這個債務占GDP的160%,也就是說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達到160%左右。三是地方債務沉重。政府債務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較低水平,中央政府債務偏低,地方政府債務較為沉重大大影響了部分地方政府的運行。2017今年9月,國際著名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這是自1998年以來首次下調,表明評估機構對我國地方債務增長較快的憂慮。四是家庭債務增長過快。2015年我國家庭債務杠桿率大約為37%,2017年迅速攀升到50%左右,增速過快,而且我國家庭債務主要表現為房地產債務。房地產市場一旦調整必然影響金融機構的穩定和社會的穩定。
二、去杠桿需要注意的問題
適度的社會負債水平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增加國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全社會負債率過高或者說杠桿率過高,將大大推高全社會經濟負擔、經濟成本,降低全社會抗風險能力,甚而至于給全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風險和金融風險。所以,近年來,我們國家高度重視全社會負債率過高問題,將去杠桿、防控金融風險作為我們國家經濟工作、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去杠桿工作在穩步推進,我國全社會杠桿率穩中有降,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去杠桿過于急進,去杠桿偏于盲目等。所以,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去杠桿,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明確去杠桿重點。將降低非金融企業杠桿作為當前降杠桿的重點
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居民負債和政府負債處于可接受范圍,而非金融企業杠桿過高,已嚴重威脅企業的經營運行,甚而至于部分企業因此倒閉。降低非金融企業杠桿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穩步推進僵尸企業破產。對于連續虧損3年以上,企業自身無法正常運轉,基本上靠政策扶持和銀行貸款免于破產的企業應該有序清理。僵尸企業占用了較多的金融資源,資金使用效率過低。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國企股權多元化,這樣可以擴大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降低負債率過重的國有企業的債務比重,提升國有企業的經營水平。三是加快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擴大企業直接融資比例。要加快發展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鼓勵企業到資本市場融資,實現企業融資多元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達到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發展健康的資本市場,將我們的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二)穩定房地產市場
我國經濟需要健康穩定的房地產市場,經濟去杠桿更是需要健康穩定的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火爆導致家庭負債迅速攀升,企業無心經營,金融機構不愿意將信貸資源投向實體經濟,我國經濟事實上已被被其綁架。穩定房地產市場主要從下方面入手。一是穩定貨幣政策預期。貨幣政策過于寬松將會導致房價大幅上漲,過于緊縮則會導致房價波動過大。二是穩定市場調控。根據各地房地產市場的具體情況,實行差別化調控。房地產過熱堅決調控,房地產。三是建立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
(三)把握好去杠桿和穩增長之間的平衡
去杠桿需要在宏觀經濟穩定的條件下進行。去杠桿過急,將會導致大量企業倒閉,帶來樓市風險、股市風險,最終傳遞到金融系統,導致金融系統崩潰和經濟崩潰。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穩定有進,但也面臨各種復雜問題和矛盾。因此需要我們穩定經濟增長,切實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各種矛盾,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實現反腐常態化,放松政府管制,提高政府運行效率,實現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偉俊.理解去杠桿:中國杠桿的歷史、現狀、成因與化解[J].財新網5-6.
[2]李峰.中國經濟“去杠桿”的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6)3-4.
[3]張燕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新常態下發展矛盾的對癥藥方[J].中國經貿導刊,2016,(1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