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王楊 蘇巍巍
摘 要:近年來,河北省縣域文化產業在探索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種種弊端和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縣域文化產業的整體水平。該研究以秦皇島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為例,深入論證了在新形勢下如何通過規劃、管理、融合、創意等諸多手段,實現河北省縣域文化產業的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縣域文化產業;新戰略;河北;秦皇島
一、河北省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以秦皇島為代表的河北省縣域文化產業在探索發展過程中,因地制宜,銳意創新,形成了文化旅游帶動、特色手工藝品創意生產、文化用品制造、文化名人效應、特色演出等多種模式,既實現了經濟效益又體現了社會效益。但與發達地區及發達城市相比,河北省的縣域文化產業還未成主流,尚存在著市場主體發育不充分,資源轉化能力較弱,創意設計水平較低,產業鏈條不完備,產品市場偏狹窄,政策保障相對滯后等弊端,嚴重影響了縣域文化產業的整體水平。因此,必須積極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創新思維,拓寬思路,努力通過規劃、創意、管理、融合、創新、市場諸多手段,實現秦皇島乃至河北省縣域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
二、河北縣域文化產業的品牌打造與發展新戰略模式
縣域文化財產品牌的打造具備其復雜性和綜合性,應將其看做一個系統工程,全局化的斟酌如何以當局主導、社會介入、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的形式,使文化游覽資源得到有重點、有條理的開發,使文化旅游市場加速壯大,使旅游品位不斷提升,鞭策文化產業健康而持續性發展,全面統籌為縣域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發掘豐富文化資源,打造縣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
秦皇島要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自身的一張名片,充分彰顯本地域的人文魅力,必須要善于尋找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強調品牌的獨特性和重點性,依托品牌標識、主題活動、產業文化等多種平臺,強勢推進對外宣傳展示。
秦皇島作為一座文化名城,包括被譽為“中華之魂”的秦皇島老龍頭段長城和萬里長城第一關的山海關等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民間曲藝歷史悠久,曲種繁多,對于秦皇島本地則有著昌黎縣的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昌黎吹歌,青龍滿族自治縣的青龍猴打棒、滿族寸子秧歌、撫寧縣的撫寧鼓吹樂、撫寧太平鼓,北戴河的任家班鼓吹樂,山海關喇叭,等文化藝術與生活民風聯系緊密,仍是當地節日的主要項目,他們從中傳達出的喜慶等氛圍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是當地文化娛樂的主要方式。
河北歷史上屬于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之士,英雄豪杰輩出,因而流傳著諸如《荊柯刺秦王》《孟姜女哭長城》等許多凄美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些民間故事是電視作品的很好題材,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這些民間故事有著深廣的群眾基礎和流傳度,如果將其結合現代文化精神拍成影視作品,則可收到教育意義和經濟效益雙贏。
此外,2009年1月,秦皇島市公布了市級首批共3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既有傳說類的碣石山傳說與故事、蕭顯寫匾故事、盧龍縣的伯夷叔齊的歷史傳說、老馬識途的歷史傳說、李廣射虎的歷史傳說、玄鳥生商的歷史傳說;又有傳統手工藝類的趙家館餃子制作技藝、昌黎皮影、山海關渾鍋、桲欏葉餅制作工藝、山海關喇叭、撫寧繡花鞋、撫寧皮影雕、撫寧抬皇杠、撫寧剪紙、桲欏餅制作技藝、 “楊腸子”手工藝制作、粉條的加工技藝、青龍水豆腐、青龍皮影戲;還有會展類的山海關孟姜女廟會、天馬山廟會等多個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富有極強的地域性,它潛移默化的塑造了燕趙兒女的精神世界,是我們的文化瑰寶。
四、借跨界融合,實現縣域文化業態的全面發展
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不應只考慮文化資源優勢,也應努力發掘其他產業優勢,積極從其他優勢產業中找到文化產業的增長點,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在融合中實現共同發展。首先,要依托高效農業發展基礎,建設謀劃現代農業文化產業園、生態觀光園等項目,提高完善現代農業的觀光旅游和休閑功能。例如,秦皇島的吉發生態園通過種植綠色果菜品種為招牌,既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又吸引群眾體驗參與,還帶動了特色餐飲服務的發展。這種連動式生產經營最終產生了多重疊加效應。占地1500多畝觀光園年綜合收入達7000萬元,解決了2000多名農民的就業,還為北戴河風景名勝區增加了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區,科技觀光助增收開園10多年,游客數超過千萬人次,觀光收益達到3000萬元,現代高科技農業觀光產業不但成為農民增收新途徑,也成為當地旅游產業的有益補充。豐富多彩“體驗游” 采摘、抓魚、手工編織等體驗項目有聲有色,菜團子、烤紅薯等農家菜有滋有味,融入了文化、健康“元素”的農產品、農村游讓人們流連忘返。
五、依托地域產業優勢,發展葡萄酒特色文化休閑旅游
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水土滋養讓秦皇島擁有著悠久的葡萄栽培歷史和葡萄酒釀造歷史。明朝萬歷年間秦皇島人就開始栽培葡萄,清朝宣統年間則開啟了釀造葡萄酒。1983年,新中國的第一瓶干紅——“北戴河”牌赤霞珠干紅葡萄酒就在秦皇島市昌黎縣驚艷出世。于是,秦皇島在業界享有了“東方波爾多”之美譽。這既要得益于秦皇島特別適宜釀酒葡萄的生長的優越氣候土壤條件以及其獨特地形地貌,更離不開秦皇島人勤勞和智慧的創造精神。
目前,我市擁有近10萬畝釀酒葡萄基地,葡萄酒生產企業65家,年葡萄總加工能力21萬噸,灌裝能力21萬噸。有著26%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擁有“茅臺”、“華夏長城”、“朗格斯”、“香格里拉”等知名品牌。其中朗格斯酒莊被稱為“中華第一人文綠色酒莊”,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地下酒窖號稱是亞洲最大的地下花崗巖酒窖,眾多企業各具特色,充分彰顯了秦皇島發展葡萄酒特色文化休閑旅游的深厚潛力。
秦皇島產區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壯大,也助推了特色觀光旅游業規模的擴張。葡萄酒觀光融合歷史和現代,跨越東西文明,諸如“亞洲第一大酒窖”、“十里葡萄酒溝”、朗格斯酒莊等觀光景點已成為秦皇島乃至河北省標志性的葡萄酒文化休閑旅游項目。
六、借強勢推介,實現縣域文化品牌的強力擴張
實現我市縣域文化品牌的強力擴張,必須切實抓好品牌策劃、品牌定位、品質控制、品牌傳播、品牌保護等運作流程,著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激發轟動效應。要依據產業政策的支持重點和投資方向,依據國內外宏觀經濟走勢和市場需求,特別是要適應當今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多謀劃和實施一批類似 “唐人文化園”、“草原音樂節”、“國際剪紙藝術節”、打響做亮特色文化產業品牌。例如,中華愛情節、國際長城節、國際葡萄酒節、“秦皇島之夏廣場藝術節”等已形成秦皇島獨特的地域文化品牌。中華愛情節得到了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同志的批示肯定,榮膺“2011中國十大品牌節慶”和“2011優秀民族節慶”雙料獎,中央文明辦確定該節永久落戶秦皇島。
七、依托高校資源,大力培養與吸引文化產業人才
21世紀人才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生產力的關鍵因素。文化產業人才更是文化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力量。對于秦皇島來說,則應在政府政策扶持引導下,立足于本區域高校,鼓勵如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等一批有條件的高校,大力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加強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合作,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培養,是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有效途徑。一方面,應整合地方高校優勢資源,加強各高校之間的聯動交流,把緊密相聯文化產業的新興專業放切實重視起來,在課程設置、評估考核乃至教育觀念方面要敢于創新,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在文化產業領域中應具備的創作、研發、管理與營銷等素質能力,以人才培養機制上的創新推動人才的有效培養。及時跟進調整設置如旅游管理、會展、文化創意、數字動漫等一些市所急需的人才專業,以滿足文化產業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鑒于目前人才的流勢,秦皇島可通過各種優越的條件把所需的人才聚到本地區,相比之下這是較快的途徑扶持高校文化產業及相關學科建設,實現產學研相結合。地方高校務必要調研如何與企業加強聯系與合作,以建立產學研實踐基地。這樣既能促使教師的科研成果更好的在實際中得到檢驗,企業在實踐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也能及時反饋到教學中,最終達到產學研的對接目標。此外,高校還可以建立“工作室群”模式,推動教師成果的轉化及學生自身的成長。
毋庸置疑,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通過對我省縣域文化產業的深度剖析,以及在發展實踐中不懈探索,力爭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的縣域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最終提升我省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及精神生活水平,推進我省經濟的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澤存.更新發展觀念 推動文化強省建設[J].理論學刊,2010,1.
[2]金元浦.文化創意產業的歷史性出場[J].求是,2008,19.
[3]張學禮.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問題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