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9月3日,日本國立天文臺宣布,其研究人員與國際同行成功觀測到124億光年外一個高速造星的“怪獸星系”,這種星系被認為是現在宇宙中巨大橢圓星系的祖先。這將有助于探究巨大橢圓星系誕生之謎。研究人員介紹說,人類所處的銀河系現在也在誕生新的恒星,但在宇宙誕生早期,有些星系的造星速度是現在銀河系的1 000倍,這樣的星系被稱為“怪獸星系”。

2018年9月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官網消息稱,足球場大小的科學氣球“Big 60”成功試飛。作為迄今最大的零壓力氣球,其漂浮至創紀錄的4.8萬米高空,允許搭載有效載荷進行實驗飛行長達8小時。組成“Big 60”的所有聚乙烯材料如平鋪在地面,足以覆蓋8萬平方米土地,這樣大的尺寸,允許其比其他零壓力氣球上升高度高出8 000米,也因此更接近太空邊緣。

2018年9月3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龍Ⅲ”無人纜控潛水器(ROV)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成功實施5次深海下潛,完成了典型海山的環境調查任務,最大潛深4 200米,并成功采集到結殼和結核樣品,以及海綿、海百合、紅珊瑚等6類生物樣品。中國大洋48航次領隊孫利佳表示,“海龍Ⅲ”ROV系統的試驗性應用成功標志著我國深海科學考察又添新利器。

2018年8月30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歷經30年艱辛工作,測出目前國際上最精準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團隊研發的精密扭秤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在衛星微推進器的微推力標定、空間慣性傳感器的地面標定等方面,這些儀器將為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8年9月4日,美國科學家團隊通過克隆繁殖的螞蟻發現,從6個螞蟻開始,隨著群體規模的擴大,螞蟻會發展形成一種有益的分工模式。分工是按不同技能或社會要求,分別做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補充的工作,這是各種社會勞動力的劃分與獨立化,為群居動物所特有。

2018年9月2日,由我國科研部門聯合攻關完成的“長江鱘子三代苗種繁育技術研究”階段成果通過專家組現場驗收。子三代苗種成功繁育,是長江鱘遷地保護的再次突破,預示著可持續人工群體建設和人工保種的成功,意味著我國長江鱘的全人工繁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對今后長江鱘自然種群修復及未來的養護利用意義重大。

2018年9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研究員課題組攻關的三種南海硨磲規模化人工繁育和苗種培育技術,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組織的專家組現場驗收。在鱗硨磲基礎上,喻子牛課題組完成了無鱗硨磲和番紅硨磲的規模化繁育和苗種培育,為今后硨磲的產業化發展和島礁硨磲資源種群的恢復與重構、島礁生態系統重建,增加了新種類,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2018年9月6日,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中性粒細胞納米海綿,可安全地吸收和中和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發展中發揮作用的多種蛋白質。對兩種小鼠模型的研究證明,注射這些納米海綿可有效治療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在病癥早期注射還可預防疾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