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發明大約晚于筆,遠在四千多年前的陶器,除在彩陶上加墨色外,還有東方特有的全黑陶器被使用。此前,中國考古學家發掘出的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就有墨跡,在湖北省云夢縣也曾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而當時的墨還沒有模樣。
殷商卜辭,在甲骨上先書后刻的符號用墨;周秦文書,用筆寫在竹簡、木牘、縑帛上的也是墨。不過,中古時期所用的墨,與東漢以后所用的不同,有些為天然礦石的石墨,有的也可能是用木炭燒成的炭黑墨。

直到秦漢時期,人工墨品才開始出現,取材自松煙,最初用手捏合而成,后用模壓制的墨堅實耐用,也就成了現在所用的墨錠。歷史上最早記載的制墨家是三國時代的韋延,他把珍珠、麝香等貴重藥物摻入墨中,造出了“一點如漆”的松煙墨,被后人尊為墨的發明者。
魏、晉、南北朝時,墨的質量開始不斷提高,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寫下了我國最早一篇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隨后到了清朝時期,墨又用來收藏和鑒賞,成為了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墨錠,是將墨團分成小塊放入銅模或木頭模后,壓制而成的書畫類用品,歷來備受文人、書法、繪畫家們的喜愛,并加以收藏。自宋以后,墨錠逐漸成為文人書案上的陳設、欣賞品。墨質精良,且形式與裝飾美觀,促使墨形成了一種工藝美術門類,成為人們珍藏的藝術品。
墨錠,是文房四寶之一,因其產地不同,又分為 :瑞墨、徽墨、絳墨等。墨錠是將墨團分成小塊放入銅模或木頭模后,壓成墨錠作為書畫類用品的。其精致的樣式、文字、圖繪、刻工、塑鑄及外表裝飾等,無一不體現出具有東方氣質的藝術魅力。
中國書畫藝術講究筆墨,筆墨的要點在于墨韻變化有致、耐看。墨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性煙料,如桐油燒制的油煙、松煙燒制的松煙,統稱油煙墨與松煙墨。通過研磨后的墨液,其色階寬度很廣,即古人所謂“墨分五色”,干、濕、濃、淡、枯,濃墨淳黑、淡墨清透,不臟不膩、不滯不澀,淡而厚、清而雅,筆痕清晰,墨痕勻稱。
墨以陳為貴,昔人云:筆陳如草,墨陳如寶。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絳墨,始于唐代。清代乾隆時期的秀元堂、翰興齋、一品齋所產香墨已均為貢品,新絳故有“貢墨”之名。唐代大散文家韓愈寫了一篇寓言《毛穎傳》,因絳州墨陳年、濃墨,所以擬人為“絳人陳玄”。說皇帝使用中山毛筆、絳州墨、弘農硯、會稽紙,可見絳州墨在當時已很馳名。1937年,新絳縣全縣尚有七家墨莊,年產墨錠1 800千克,翰興齋所產的徽墨“二兩龍門”“一兩朱子家訓”“五錢太華秋”等走俏全國。1966年新絳筆墨社所產的“橫翠堆青”“百花”“琢立堆珠”“墜粉飄煙”等牌墨錠開始出口,遠銷海外。絳墨傳統制作技藝主要分布在汾河下游與新絳縣相毗鄰的襄汾、侯馬、稷山一帶,其中尤以積文齋筆墨莊制作的墨錠最為有名。
積文齋制作的墨錠其原料由皮膠、朱砂、麝香等十多種名貴傳統中草藥配制而成,制作工序包括選、配、和、調、燒、刮、蒸等,整個制作周期少則半年,多則長達一年。其精心選料,制作精湛,技藝爐火純青,“龍門墨”因質細蘊光,烏黑錚亮,享有“落墨似漆,萬年存真”的美名。
積文齋墨錠生產技術沿襲傳統工藝,是任何現代技藝都無法完全取代的。由于自身工藝的特殊性,王壯升和兒子王剛在傳承期間,不斷革新,不僅保留了這一傳統技藝的古樸風格,又在原有的工藝基礎上不斷增加新的元素,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為這項古老技藝經久不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杵、二杵、三杵……絳州墨匠揮舞的閃閃銀杵下,一團墨胚漸而黏糯柔韌……
新絳縣中城街,王壯升正在沿用古法制墨。這是山西省唯一一處古方墨條作坊。擺放于作坊內通體墨黑、描金雕龍的墨條墨錠,讓人有穿越時空之感。
王壯升,擅長墨條墨錠的制作。他的手藝,來自于岳父“積文齋”創始人張永福的手傳口授。
清末時期,張永福在“筆墨一條街”上做工。其時,絳州產的龍門墨條墨錠仍為常年進貢物品。30多年前,而立之年的王壯升學習制墨時,確與興趣無關。20世紀80年代,他在新絳國營制襪廠車間工作,下崗后他開始跑客車,接著又跑出租,隨后再做木工。結婚多年,歷經滄桑事事不盡如意,岳父張永福建議:“不妨學學做香墨?”香墨指的就是墨條墨錠。
他應聲便學,總歸是自家的買賣,不用受人指使,不用風吹日曬,守著家,守著親人,心情舒坦自在。就這樣,一晃多年過去了,王壯升日復一日地做著繁復的活兒。什么工序都干,卻沒有一次是獨立將全部工序做下來的。有時,他也反省,自己究竟能否將這些“眼睛都看出繭子來了”的工序全都拿下。

2011年夏,雨水多,老屋房頂塌陷。張永福老人搬到了兒子家里暫居,作坊留給了王壯升夫婦倆打理。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王壯升細細地研究了絳墨。連做幾次墨錠,王壯升做得酣暢淋漓,成品锃亮細膩,均是上乘之作。
墨錠的制法分為十多道工序,先和料,再把皮膠用文火慢熬。熬軟取出,將油煙、麝香、冰片、朱砂等料依次按量加入,置于鐵皮上用大杵反復捶敲無數次,敲成紙一般薄,再折回來捶敲,周而復始。當煙料和膠料細膩均勻地糅合在一起,坯料就形成了。這道工序沒有幾萬重杵,是出不來好活的。此景曾被古代詩人們吟為“元霜萬杵文蟠螭,輕煙融液生瓊芝”,詩文雖美,操作起來,頗為耗費體力。有時,需要一整天的工夫捶敲。墨胚搗好搓條壓入木質墨模定型,放入外間客廳反扣的甕底陰著。干后銼掉不齊整的地方,在墨條上描金,再行包裝。
相傳積文齋的陳墨還可治病,難不成與添加麝香、冰片等藥材有關?王壯升稱,要逢端午時節,抓蛤蟆去內臟,將墨條塞入蛤蟆肚子里,一個星期后取出。遇有毒瘡、痄腮等病,把墨條化水,涂抹患處,有奇效;另一方面,則是婦女產后血崩,墨條研水溫服,可止血。“現代醫學發達,止血藥物以及消炎藥都很方便,也沒有人去嘗試這個古方,更不知道這是傳說還是真有療效。”對此,他沒有想過一試,更沒有打算將此“藥用”作為優勢去宣傳。
至于墨中添加麝香與朱砂,目的何在?王壯升經過研究發現,用麝香、朱砂等藥材,墨條就有了墨香,最主要的是這些珍貴的材料防腐防蛀,能延長墨的儲存時間,增強墨的墨色,使得墨色年代越長越亮,字跡如新,還起到了寫字畫畫不暈紙的功效。而且,無論毛筆軟硬,墨感是流暢的,不澀。
如今書法用墨,大抵使用墨汁。研墨的恬靜和享受,成為現代人無法體會的奢侈情感。閑暇時分,王壯升就擺硯研墨,感受墨的流利柔滑度以便更好改進。
但是如今這門手藝傳承不易,勞動強度大,收入低,臟累不說,部分工序做完后渾身上下都是油煙,和從煤窯出來沒有什么區別,沒多少人愿意學。話雖這樣說,可畢竟是祖上留下的手藝,王壯升不想讓它在自己手里失傳。
為了讓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2009年王壯升勸說兒子王剛辭去了在外的工作,跟著他學習墨錠制作技藝。王剛一是為父所愿,也為保護這一傳統手工藝,多年來堅持墨錠制作,其作品《龍門》《朱子家訓》已成為知名品牌,深受書法家和社會人士的好評。
為了不使墨錠制作技藝失傳,王剛積極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展演和宣傳,如每年在運城關帝廟參加關公旅游節參展、演示,運城傳統技藝演示,新絳縣古韻新風魅力演示,參加西安第53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平遙國際攝影展等,讓墨錠制作技藝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
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讓非遺活起來”的高度重視,隨著“互聯網+”這一新型產業的飛速發展,如今積文齋墨錠傳統純手工制作技藝和銷售已不再是閉門坐失良機,而是借助“互聯網+”穿越時空,線上線下把積文齋墨錠傳統純手工制作技藝發揚光大,吸引越來越多國內外文人墨客的關注。選用弘揚積文齋墨錠這一中華“墨”寶,助力千年非遺的世代薪火相傳。
時空變化,朝代更替,這些古老而鮮活的傳統工藝,讓偉大先祖們創造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王壯升父子也在千杵萬杵中將這項技藝發揚光大。

王壯升 1962年出生,在老字號“積文齋筆墨莊”師從岳父制墨名師張永福學習制墨技藝。2011年,被評為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墨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作品《朱子家訓》在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示中榮獲優秀作品獎;
2018年積文齋筆墨參加洛陽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作品《龍門》榮獲金獎。

王剛 1986年出生,2009年在父母的勸說下辭去在外的工作,在老字號“積文齋筆墨莊”師從第五代制墨名師王壯升學習制墨技藝,從2009年至今一直在“積文齋筆墨莊”從事制作墨錠工作,2016年被評為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墨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主要作品:《朱子家訓》《新中國》《新中國和平》《太華秋》《中國夢》。
第一代:高懷茂(1889-1983)河南濟源人,流落于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
第二代:韓吉貢(1898-1959)山西河津人;
第三代:鄧開謙(1908-1989)河南濟源人,逃荒至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
第四代:張永福(1918-2016)河南濟源人,逃荒至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
第五代:王壯升(1961-至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人,
第六代:王剛(1986-至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