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蓋倫
“80、90后”們用復讀機聽磁帶、學英語,“00后”們用故事機和點讀筆,而“10后”們,應該有不同的選擇。
發布第一款產品9個月后,2018年7月,成立近兩年的物靈科技在北京召開了首場發布會。整個會場都按照Luka的形象搭建,萌得不像科技公司的手筆。Luka是物靈科技旗下的繪本閱讀機器人,長得像只卡通版貓頭鷹,有一雙極大的“眼睛”。
“我們要給大家呈現一場有靈性的發布會。”物靈科技CEO顧嘉唯常提“靈性”一詞。一句話概括“靈性”,就是“有生命、有溫度、能進行互動”。
物靈的每款產品都有自己的角色,還被設計師賦予了故事線。“我們正在將人格化屬性和關系式交互體驗賦予更多人工智能產品,讓它能完成與人類間更舒適的交流,從而真正實現‘點物賦靈。”顧嘉唯說。
那根“點物賦靈”的“金手指”,就是伙伴式關系交互——LingUI(UI為用戶界面的簡稱)。

基于LingUI打造的產品Luka是個“宇宙故事收集員”。截至到2018年7月4日,它已“閱讀”了市面上25 571冊中文繪本,以及3 881冊英文繪本。而且,已有10萬家庭的孩子,在Luka的陪伴下約讀了5.4億頁繪本。
顧嘉唯技術出身,曾在百度和微軟研究院從事人工智能相關工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丁衣則是連續創業者,也是紅極一時的智能硬件公司極路由的創始團隊成員。
為什么這次創業時,他們選擇先從Luka做起?
“90后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00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10后是智能時代的原住民,物靈的LingUI關系式交互正是瞄準了智能時代的原住民,從家庭場景切入,物靈旨在打造萬物有靈的人機共生靈性世界,最有靈性的目標人群也是兒童,因此先選擇為他們打造AI+教育的好產品起步。”談到為何選擇做Luka繪本閱讀機器人這一款產品,顧嘉唯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丁衣表示,單純做智能硬件,可以有足夠出貨量,但產品黏性不足,公司會淪為一家純硬件公司。“沒有人機交互,就產生不了付費流量入口的價值。”于是,當顧嘉唯、丁衣和東方網力董事長劉光決定在一起做點什么時,他們認為,必須要瞄準人機交互。
“我們認為,打造這套關系式交互,是屬于真正智能時代原住民最好的交互方式。”顧嘉唯說,不同年代的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有帶著時代烙印的教育類產品的陪伴。物靈科技希望通過一種看得見、聽得到、甚至觸得到等多種通道多種模態都能互動的場景,塑造多感官的交互空間,將小孩從屏幕真正的拉回物理世界。讓10后這些智能時代的原住民能回到實體世界的交互當中,讓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更好地融合。
物靈科技曾通過腦機接口產品,測試孩子在幾個場景中的腦電信號,比如看卡通片、聽故事、讀繪本等。他們發現,孩子在聽繪本故事時的專注度很高。“他不是簡單地在聽,而是在和家長或機器人發生互動,他在想象。互動式閱讀習慣的培養,能夠鍛煉孩子的抽象思維,培養出他們講故事的能力。”顧嘉唯說。
當然,Luka并不能替代真正的親子閱讀。腦機接口的實驗也表明,孩子和媽媽一起讀繪本時,腦電活動最為活躍。悠貝是一家推廣親子閱讀的專業機構,其創始人林丹說,過去一段時間,她至少遇到了10款主張為孩子閱讀的智能機器人,但最終選擇了與物靈科技合作。“我看中的是它給孩子、給家庭帶來的溫暖,它給父母教育提供的支持。”
5歲的女孩玲玲展示了她和Luka之間的互動。
玲玲拿出一本紙質版繪本,放在Luka面前。它的大眼睛骨碌碌向下轉,仿佛真的是在看。當然起作用的,其實是Luka額前的攝像頭。
“我們想通過這個簡單的設計,讓孩子忘掉科技。”物靈科技的設計合伙人嘉斌說。
Luka能在幾秒內識別出繪本封面信息,然后,它換上一副口吻給玲玲講故事。

繪本上通常只有圖片和簡單文字,但Luka會奉上一出有語調變化、有情景音效的“大戲”。故事“活”了起來。通過圖像結構化,Luka能理解上下文的關系;借助計算機視覺能力,Luka能隨著玲玲手中書頁的翻動,逐頁將故事娓娓道來。
在兒童接觸陌生事物的初步階段,最符合直覺的互動方式便是用手指直接“指指點點”。新品Luka Hero就搭載了“點讀”功能,讓紙質書也變得可交互。“這個功能看起來簡單,但對圖像識別能力有很高要求。”顧嘉唯介紹,Luka Hero要認出眼前出現的是“手指”,要判斷出手指指向了什么地方,如果手指對文字內容有遮擋,它還要能自己“腦補”。
還有一款新品,叫Luka Baby。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輕巧、便攜,能放在手心。雖然身形小,但這是一個“戲精”——“它擁有全世界最有靈性的點陣表情”。嘉斌說,在Luka Baby那8×16的LED點陣屏上,可以變幻出140多種表情。它有時歡呼雀躍,有時聚精會神,有時還耷拉著腦袋。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東西分散。設計團隊也很清楚,孩子未必能安靜坐著聽繪本。讓Luka有生命感,被孩子喜歡,它才能成為孩子信任的伙伴。
一般技術公司會在發布會上展示產品參數,但在參數之外,嘉斌還展示了Luka和Luka Baby所生存的“世界”。“在產品雛形階段,我們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它們的角色。Luka Baby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它有沒有要好的朋友,它有沒有傷心的故事。”設計團隊專門打造了屬于Luka系列產品的原創繪本內容。在嘉斌看來,這些繪本既是說明書,也是孩子和Luka產生情感連接的第一步。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用戶反饋的一個小細節。團隊賦予了Luka一個實現起來并不難的功能——當孩子把Luka拿起來,觸發其體內陀螺儀時,Luka會奶聲奶氣地問道:“我們去哪兒?”有用戶告訴他們,當時自家孩子非常自然地回了一句:“我們去團結湖公園。”
嘉斌感慨,孩子真的感到Luka是有生命的,這就是他們要追求的“靈性”。
不過,“語音對話”并不是Luka的主打功能。它能讀繪本,能帶著孩子讀英語,給孩子講故事、放歌曲。
物靈科技聽過太多關于Luka與智能音箱的對比。他們也想得很清楚,現在不做智能音箱,或者說,他們和智能音箱選擇的是不同維度的賽道。
雖然是技術出身,但顧嘉唯表現得很務實。“智能音箱的問題在于邊界不可控,用戶對它的預期非常高,但是這一預期很難實現。” 所以,物靈科技并不糾結于語音技術,也并不追求所謂的“多輪對話”。顧嘉唯坦言,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不可能所有的事情我們都干”,關鍵是看能否用成熟、可靠、穩定的技術找到市場,獲得客戶群,為用戶提供價值。
“每年業界都在喊所謂的消費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元年,喊了不下5年,但目前市面上可以產品化的消費機器人,只有掃地機器人。”顧嘉唯說,要讓一款人工智能產品進入家庭,它要滿足的是剛性需求。而物靈科技找到的剛需,就是陪伴和教育。
2018年7月,物靈科技宣布其獲得了1.5億元的第一輪融資。顧嘉唯在公布這一消息的同時坦言,他們不想做一個純粹在AI風口浪尖上浮沉的融資型公司。“我們希望產品能好賣,形成正向的數據循環和資金循環,做一家能自造血的AI to C(消費者端)公司。”2018年他們預估的銷售量是50萬臺。“夸張點講,我不認為創業公司中,在面對消費者的人工智能產品上有賣得過我們的。”雖然模仿者眾多,但丁衣挺自信。
下一步,物靈科技會向K12教育領域發力;再之后,物靈科技想讓更多有靈性的人機交互產品走入人們的生活。談到公司的“對標”,丁衣直言:“短期來講,我們是一家重視產品體驗和品牌的公司,最像的是‘大疆;而從遠期來看,我們要做人工智能時代的‘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