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陽
在以男性為主導的隧道施工裝備領域,一位女工程師會格外顯眼。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位名叫劉金書的女工程師十分出眾,但她的出眾卻不是因為性別,而是憑借傲人的成果。
第一眼見到劉金書,只覺得她面龐白皙、略顯文弱。細問才知,這位40歲的女工程師曾做出令世界震驚的裝備——掘錨同步機。
2017年國慶節期間,劉金書團隊研制的煤礦護盾式快速掘錨裝備成功交付。這是全球首臺能實現掘進、錨護同步作業的裝備,解決了同類裝備掘進、錨護不能同步作業的世界性難題。
從進入工程機械行業至今,劉金書在隧道施工裝備領域已耕耘10年。“讓國產重型工業裝備更自主、更具核心競爭力,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劉金書說。
劉金書結緣掘錨機是在6年前。2012年4月,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決定研制自主掘錨機,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劉金書。當時,我國已是煤機裝備需求的第一大國,相關設備的市場潛力巨大,但在役的掘錨機全部來自進口。而且,由于進口掘錨機價格昂貴、交貨期長,配件供應不及時,因此時常影響施工進度。
“不能一直受制于人,我們必須做自己的掘錨機。”劉金書暗下決心。
說時容易做時難。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后,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劉金書已積累了一些產品設計方面的經驗,但對掘錨機,她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門外漢”。掘錨機是挖煤的專用工程機械,有7 000多個零部件:從履帶板、減速機,到截割滾筒、超前鉆機……制造掘錨機絕不是將這些部件簡單地拼起來,而是要弄懂、弄通機械結構的設計邏輯,按照設計原理將它們系統地組合起來。

“當時,國外企業并不向我們提供設計圖紙,團隊上下只能依葫蘆畫瓢。”那段時間,劉金書和團隊白天看國外的設備,琢磨它的構造和設計思路;晚上則集體討論、開展“頭腦風暴”,大家一起商量著設計圖紙,但即便如此,團隊依舊復原不了國外產品的設計思路。
要摸到門道,光靠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基礎學起。劉金書搬來一摞摞的資料和參考書,從煤礦領域的設計規范起步,開始一項一項細摳。
其中,截割滾筒里的減速機就是劉金書啃下的一塊“硬骨頭”。截割滾筒里的減速機是掘錨機的一個核心部件。如果要讓截割滾筒實現自由控制伸縮,其內部就必須通上液壓油道。“油道對液壓的清潔度要求非常高,一般做減速機的廠家都不會配備專業的液壓人員,更不會對清潔度給予足夠的重視。”劉金書說。
為了避免返工,劉金書在定好方案并作出設計圖后,于2013年底只身前往南京配套廠家,蹲守現場開展指導工作,并與廠家一起進行試驗測試。
這一待就是一個多月。經過不斷的修正與調試,最終使產品達到了預定要求,可她卻因此差點沒趕上年夜飯。“正是這樣一個一個結去打通,我們終于揭開了掘錨機的設計謎底。”劉金書也由此變成了研制掘錨機的“內行人”。
掘錨機的兩大組成部分掘進機和錨桿機分別承擔不同工作,掘進機主要負責挖掘和掘進工作,而錨桿機則負責錨固和支護打出來的隧道。
實現“掘”與“錨”同步,讓兩者并行工作,并實現高效作業,是掘錨機發展的重要方向。而以往進口的掘錨機,無法實現掘錨同步,總掘進時間中有2/3以上要用于錨護,嚴重影響開采進度。
“剛接到任務時,用戶也只要求把‘掘與‘錨的功能合為一體,只要能提高掘進速度即可。后來,為提高煤礦巷道施工效率,用戶提出實現掘錨一體化的要求。”劉金書解釋說,掘錨同步施工,就是誰也不用等誰,掘進時再也不用給錨護預留時間。
實現掘錨同步,時間匹配是關鍵。于是,在長達六周的時間里,劉金書和同事每天的工作就是拿著秒表,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測試。截割滾筒掘進一個循環,需要多少時間;單個錨桿進行錨護,需要多少時間;12個錨桿機哪個先打、哪個后打……經過100多次試驗,在對比了上千組數據后,最終得到了完美的匹配時間。
在完成掘錨無縫匹配的過程中,劉金書帶領團隊成員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前后花了兩年多時間。“如今回想起來,才覺得那時是真的苦。”在劉金書的電腦里,存有一千多張二維圖紙以及修改過無數次的三維圖紙,這些都是全球首臺煤礦護盾式快速掘錨機“從無到有的見證”。
成功如約而至。2016年8月,樣機在陜西神木孫營岔一礦煤礦開展工業試驗,創下月進尺4 000米的紀錄。
目前,首臺護盾式快速掘錨機正在許多工地上大展身手。掘錨同步的平均月進尺可達3 500米,而國外掘錨設備月進尺最多只有700米。
“這輩子,我要與隧道施工裝備相伴一生了。”劉金書笑著說,她和這些裝備待在一起的時間比家人都多。
如今,劉金書正琢磨著,是否能讓這些隧道施工裝備變得更高效、環保。
目前,我國90%以上的隧道施工仍采用傳統人工鉆爆法,這種方式施工速度慢、安全系數低,還會導致環境污染。
劉金書透露,他們正在嘗試采用虛擬設計、仿真、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給每臺裝備都賦予機器人特征,最終實現隧道內無人數字化作業。
“國內現有的鑿巖臺車、拱架作業車、錨桿臺車、噴射臺車等鉆爆法隧道施工產品多是單機作業,協同效率低。”劉金書和團隊通過技術攻關,讓單機設備實現自動定位、智能作業、自動修正等功能。
在實現了這些單機設備機器人化后,劉金書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從單機機器人向隧道智能建造作業機群進軍。
“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不是裝幾個傳感器就行的。每條隧道地質工況迥異,讓不同功能的設備各司其職、互不干預、互相協同,又能自動適應千變萬化的施工工況和作業環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劉金書說。
“我們團隊最大的愿望是利用應用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讓隧道施工裝備智能機群系統早日得到推廣應用。”劉金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