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登山
【摘要】目的 綜合分析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的并發癥在類型、原因以及在在時間上的特點,探討相應的防治措施。方法 選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出現的7例并發癥事件,總結并發癥的發生時間、類型和處理經驗。結果 我院實施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并發癥率為10.3%(7/68);在7例并發癥中,囊袋出血發生在術后早期,占42.9%,發生率最高;誤穿鎖骨下動脈發生在術中,發生率次之,占28.6%;經對癥治療處理,7例并發癥患者全部獲得痊愈。結論 深入分析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并發癥的臨床特點和高危影響因素,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并發癥;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2
緩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緩、病態竇房、房室傳導阻滯等情形,臨床表現以心率減慢為主要特征,并常伴心絞痛、心衰竭、中樞神經系統障礙、阿-斯綜合征等一系列癥狀,使患者的生命面臨巨大威脅[1]。目前,通過手術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是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的首選方案,但這種手術也存在一定風險,特別是相關并發癥如囊袋出血和感染、電極脫位和起搏器介導的心動過速等,均是導致預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探析上述并發癥原因及特點,并采取有效的預防和處理措施,對于提高此類手術安全性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主要回顧了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的并發癥在類型、原因以及在時間上的特點,并探討相應的防治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在圍術期(術前1周~術后6個月)進行觀察和隨訪,收集7例并發癥事件。所選對象均具有心悸、頭暈、乏力等典型癥狀,并在術前接受超聲心電圖、X線胸片、血液生化檢查等,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臟電生理起搏器植入指南》中對于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的適應癥情形:房室傳導阻滯癥(58例)、病竇綜合征(7例)、心肌肥厚及間歇房顫性心臟病(3例)。排除了圍術期中斷隨訪及未簽訂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30~83歲,平均(66.9±7.1)歲。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和起搏方式
術前經皮試注射頭孢類抗菌素或氧氟沙星進行抗炎。采用全身麻醉,選擇左鎖骨下靜脈進行常規穿刺,在穿刺點正下方2 cm做4.0 cm橫切口,逐層、鈍性分離肌肉、筋膜等皮下組織至胸大肌,填塞無菌紗布后,經鎖骨下靜脈將心房電極置于右心耳,將起搏器置于右室心尖。原起搏器置換術則沿原切口小心切開、分離囊袋,手術完成后縫合切口、術后給予抗生素3~7 d預防感染。本組采用單腔起搏46例、雙腔起搏22例,所用起搏器為美國美敦力medtronic 5318型心臟起搏器。
1.2.2 手術隨訪觀察
患者在手術后3個月內,應2周返院復查一次;術后3個月后,每月返院復查一次,并接受不定期電話隨訪和家訪,至術后6月為止,此期間當患者感到有不適癥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項目包括內科檢查、超聲心動圖/心電圖檢查、X線胸片檢查等,由醫師根據檢查結果對起搏方式和參數加以調整,并針對并發癥加以治療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并發癥的類型、構成比、發生時間、原因、轉歸分析
在7例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并發癥中,囊袋出血發生在術后早期,占42.9%,發生率最高;誤穿鎖骨下動脈發生在術中,占28.6%,其中囊袋出血是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最常見并發癥,構成比明顯高于其他并發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轉歸情況
經對癥治療處理,7例并發癥患者全部獲得痊愈。
3 討 論
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是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的推薦術式,在臨床中應用廣泛,為挽救患者生命做出巨大貢獻[2]。但國內臨床資料顯示,在圍術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的并發癥率一般在8%~12%,其中,囊袋感染和壞死、電極脫位和起搏器介導的心動過速等并發癥均能導致患者死亡,而囊袋出血、誤穿鎖骨下動脈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高,可導致預后不良[3]。
在68例起搏器植入術患者中,我院在圍術期針對常見并發癥發生原因采取了積極的防治措施,最終僅7例并發癥發生,發生率為10.3%,預防效果良好,7例并發癥中并無電極脫位、囊袋壞死及囊袋感染事件出現,經對癥治療處理,7例并發癥患者全部獲得痊愈,這也體現了我院在防治起搏器植入術并發癥工作上的可喜成果。
針對起搏器植入術的常見幾種并發癥的發生原因,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預防和處置措施:(1)囊袋出血,常在術后1~3 d發生,患者感到囊袋疼痛劇烈、伴隨局部腫脹,高齡患者在術后早期容易發生出血情況,而抗栓藥物的使用、心血管合并癥也是造成血腫的重要因素。預防措施:對于術前使用抗栓藥物者應在術前3~7 d停藥,此期間改用肝素抗栓,在術后24h后恢復;在術中鈍性分離囊袋時,盡量在胸大肌筋膜層進行,并立即給予紗布填塞止血;處置措施:觀察囊袋張力情況,若張力平穩,術后4~6做好壓迫止血;若張力不斷升高,可采用穿刺抽取積血結合拆線切除凝塊進行處理[4];(2)起搏性心動過速:可將起搏方式更改為VOO后,經體外延長心室后心房不應期終止;(3)囊袋壞死:處理最為困難,死亡率高,應在囊袋出血早期治愈著重加以預防,一旦發現黑色壞疽后,應立即進行全麻,切除壞死組織、清除起搏器囊袋凝塊;(4)預防電極脫位:在術后對患者穿刺側肩關節制動72 h,并給予止咳藥物、由護士協助患者排痰、預防術后呼吸系統疾病,限制患者咳嗽力度[5]。
綜上所述,在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這一臨床技術中,深入分析其并發癥的臨床特點和高危影響因素,有助于降低該技術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臨床防治效果,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喬積民.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J].醫藥前沿,2017,7(7):307-308.
[2] 黃 潔,馬東星,吳曉霞,等.不同年齡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并發癥臨床分析[J].空軍醫學雜志,2017,33(2):126-128.
[3] 劉 霞,張友良,唐 媛,等.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相關并發癥及原因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8,31(6):800-802.
[4] 李文靜.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干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1):133-134.
[5] 何學良.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及處理方法探討[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9):68-6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