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勤
摘 要:我國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著應用能力不夠突出、理論和實踐脫節、教師的實踐經驗缺乏等問題,需要采取產學研協同培養的方式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措施有建立學校理事會、探索多種協同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學位論文評價體系,通過產學研協同教育能較好地整合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主要問題;產學研協同;措施
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數量已占到研究生總數的一半左右,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決定著研究生整體水平。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明確要求,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但由于高校在培養學術型碩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目前的培養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高校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面普遍采取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模式。這種模式由于缺乏激勵和考核制度,加上企業缺乏培養人才的動力,導致高校和企業協同育人的理念缺失,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沒有形成,專業學位研究生缺乏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在培養目標上,應用能力不夠突出。學校基本上仍是按照“學術型人才”的培養規格進行培養,最后的畢業要求都是一樣做學術型的學位論文,二者只是在學費上、名稱上、課程上有明顯的區別。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研究生難以滿足職場要求。
(二)在培養方式上,理論和實踐脫節。知識的傳授,基本上沒有擺脫學校、課堂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而不是以學生為主導,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生即使去相關企業調研,也往往是流于形式,基本上不參與企業的科研課題。
(三)在導師資隊伍上,教師的實踐經驗缺乏,尤其是剛畢業的博士教師,缺少一線工作的經歷體驗。企業導師往往是掛名,指導作用沒有真正發揮。
二、產學研協同培養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
針對上述問題的存在,可以采取產學研協同培養的方式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產學研協同強調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等聯合協同育人。產學研協同教育能較好地整合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對豐富教學內容,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建立學校理事會。為保證產學研協作育人能夠順利運行,需要加強協作教育的組織和管理。理事會這種組織形式是利用校內校外兩種資源、完善協同治理的一種有效方式。理事會一般是由學校少數領導和企事業單位人員組成,是由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組成的教育、科研、生產緊密結合的聯合休,可對學校的辦學戰略、招生、學生分配、科研等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咨詢和審議。
(二)探索多種協同培養模式。一般來說,產學研協同育人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1)項目合作培養模式。在該模式下通過與企業的科研合作課題,帶領學生到企業研究性實踐,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2)產學研基地培養模式。利用與學校關聯性高的上市公司、科技公司以及其他產學研基地,學生在校內完成規定的課程后,進入企業參與實踐,由企業提供研究課題,研究生可在合作企業優先擇業。(3)創業培養模式。利用學校教師創業的科技公司,帶領研究生在企業深入實踐,提高研究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4)學程交替培養模式。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讀的年時間里進行分學期、分任務的培養,如“1+1”模式,即專業學位研究生第一年在校進行全面的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完成理論學習后第二年再到企業進行實習工作,并在企業根據自身參與的工作或項目完成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0.5+0.5+0.5+0.5”模式,即專業學位研究生第一學期在校進行理論學習,第二學期到企業進行實習,第三學期又回到校園進行更高層次的理論學習,第四學期再到企業進行畢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等。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支持教師參加國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學術會議、參加知名高校的師資培訓;建立教師校外實踐基地,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工作,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鼓勵、支持教師進入企業博士后工作站,與企業聯合研發課題,開展科研攻關;聘請產學研合作企業的技術骨干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
(四)改革學位論文評價體系。改革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畢業論文要側重應用實踐的創新,側重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論文以社會、企業、學校三方為評價主體,在設計評價指標時,將論文的工程性、應用性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加強論文的實踐效果評價。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盲審工作,邀請培養基地技術專家對學位論文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