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石橋市高坎鎮初級中學 遼寧大石橋 115112)
分層教學的主旨在于兼顧全體,通過優化教學環節和鼓勵全體參與來保證每個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正面學習體驗,最終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作用。分層教學來源于學生的實際課堂學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考慮了學生的基礎水平多樣性,可以有效避免傳統教學中的揠苗助長、形式主義等弊端,體現課堂教學公平、公正和公開的一面。引導學生在分層教學課堂中進行同層競爭和上下層交流,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最終實現了補差、促中以及保尖的教學效果。[1]
分層教學已經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門和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最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應為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應該體現知識儲備、理解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并在教學選擇、教學方法設計和教學成績評價等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差異化處理。比如,在初中數學課本中,“銳角三角函數值”這一章節,新課程標準中給出的最低標準是熟練默寫和掌握特殊角的銳角計算函數,對中等偏上的學生要求是利用計算函數來求解不常見的三角度數,對于理解能力較好的同學則要求結合之前知識點進行復雜三角函數的綜合計算。這種課程標準的設置,有利于教師進行分層教學課程設計,最大程度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獲取知識。[2]
除了教學目標外,對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分層也是分層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點之一。簡而言之,就是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科學有效地層次劃分,充分體現教學的公平性和因材施教原則。對學生的層次劃分,要從基礎知識、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和自覺性等方面綜合考量,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和基礎能力,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適得其反。一般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不能夠自覺地投入課堂教學,一般都會導致基礎知識的薄弱,要將這類學生設為C層次進行專門設計;學生由于家庭、升學等原因造成基礎知識薄弱,但具有一積極進取的精神,能力中上但成績一般,這類學生應設為B層次進行專門設計;學生綜合素質較高,理解力和主動性都較強,這類學生應設為A層次進行專門設計。把握上述層次劃分的原則,將學生按照層次分組開展課堂教學,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案。另外,在開展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對上進心較強的學生可以進行多層次培養,引導學生不斷進取。
明確了教學目標和層次結構后,教師要基于分層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數學課程準備,并且體現層次性和個體差異。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教師要轉變觀念,摒棄傳統的一刀切式教學形式,將課堂教學細化為多個連貫和有層次性的目標任務,具體原則如下:A類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理解能力和自覺性也足夠滿足自主學習的要求,可以為該層次學生設置較高的教學目標,并允許他們按照自己進度進行延伸和拓展,教師交出課堂主動性,僅僅起到引導和解惑的作用;B層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強,也有一定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設置中等偏上的教學內容,并鼓勵他們向A層次學生看齊,逐步提高基礎知識掌握能力,最終達到A層次的成績;C層次同學的基礎薄弱,自覺性不強,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進行循序漸進式講授。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習題的講解和練習要求也應按照分層教學的原則展開,這也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實施的具體體現。特別是涉及到課堂提問環節,基礎問題應讓C層學生思考和回答,難度較高的則由B層學生回答,部分問題交給A層學生進行拓展和思維發散。要盡量帶動各層次的學生參與進課堂活動,激發課堂活躍要素,教師要起到引導和解答的作用。比如在初中數學課程“不等式的基本性質”講授中,教師給C層學生布置的題目應為如下形式:
已知7>4,填空①7+4__4+4;②7+(-7)__4+(-7);③7×(+3)__4×(+3);④7×(-3)__4×(-3)。上述內容是不等式的基本形式,C層學生應明確不等號的作用,并計算兩側數字看是否會影響不等號的方向;
教師給B層學生布置的題目應為如下形式:
已知a>b,填空①a+4__b+4;②a-7__b-7;③a×3__b×3;④7×(-3)__b×(-3)。上述內容引入了變量,在不等號作用下進行多則運算后進行比較,B層學生可以通過這種練習總結規律,將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描述出來;
教師給A層學生布置的題目應為如下形式:
已知a-b+4>4,填空①a+4__b+4;②a-7__ b-7;③a×3__b×3;④7×(-3)__ b×(-3)。上述內容不僅引入了變量,還加入了下節課才會講授的不等號移項計算,進一步延展了教學內容,幫助A層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思維訓練。
數學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施,除了課上內容外,對課后練習、作業的設計也要體現層次性。C層學生應完成課本上較為簡單的習題;B層學生要完成課本上所有的習題并盡量給出多種計算方式;A層學生除了完成課本習題外,教師還應為其設計專門的拓展習題,進行綜合性的訓練。
這里以“勾股定理”課程的課后作業為例,C層學生要完成的題目:牢記勾股定理內容,能夠默寫出定理的內容,能夠在知道三角形形狀和1-2個邊長的情況下使用勾股定理計算出所有的邊長;
B層學生額外要完成的題目:已知矩形長是寬的二倍,周長為34,求矩形的對角線長度;
A層學生額外要完成的題目:已知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A和點B的坐標為(-3,0)和(0,4),求由原點O、點A、點B組成的三角形的面積、周長、斜邊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