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高職ERP課程在目標上,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一種ERP軟件的使用。從熟悉一種ERP軟件開始,使學生全面體驗“ERP管理系統”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點及使用方法,培養學生熟練掌握使用ERP的技能,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跳一跳摘到桃”,進一步突出ERP實踐能力,引導學生了解企業潛在的二次開發需求,有重點地培養學生對ERP系統的邏輯分析思想,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競賽進行融合,學生從建隊,磨合,參賽過程中,可以在教師的輔助下進行,進一步強化技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1]
自2000年以來,核心素養的教育社會廣泛的關注,甚至成為許多國家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思考如何培養未來的公民,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與生活。21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多年來,不同國家或地區都在對教育進行探索。比如:美國對核心素養的關注起源于注重知識創新的高新企業團隊,指出基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質,他們稱之為“技能”。是在21世紀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內容。從2009年起,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啟動了為期5年的“教育課程編制基礎研究”,它關注“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適應今后社會生活的素質與能力,從而為將來的課程開發與編制提供參考和基礎性依據”。2005年開始,我國的臺灣地區啟動了核心素養研究,確立了專題研究計劃《界定與選擇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簡稱DeSeCo計劃)。在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也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根據2016年9月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理性思維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增強理性思維,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ERP原理和方法;充分理解經濟業務,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分析業務、解決問題。在ERP業務處理時,應具有問題意識,批判質疑;會獨立思考,思維縝密,獨立判斷;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編制業務處理流程等。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面對復雜的經濟業務,積極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
樂學善學,提升學生閱讀憑證能力,正確認識和理解會計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會計專業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參與會計新準則學習,以適應ERP業務處理。勤于反思,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業務能力,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善于總結業務處理經驗;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經濟業務,選擇或調整業務處理流程等。
具有動手操作能力,能進行上機實訓操作,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公益活動、社會實踐與軟件實施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突顯財務業務一體化帶來的效率提升。在實踐中,善于發現和提出ERP相關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2]
要注重培養學生支撐其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擁有語言表達能力、保持好奇心、發揮想象力,鼓勵學生發展創新思維與人格,提升自身的動手實踐、解決問題能力。而“小班化”就是實現培養學生這些能力的途徑之一。在智能時代,高創造力、高感性力、高學習力將成為三大關鍵能力。而要讓學生擁有這三種能力,課堂也必須發生變革,課堂需要也必須展示“思維”的魅力。這種小班化的“思維課堂”,就是讓學生充滿好奇心、求知欲和興趣的課堂,是教師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建構知識、自主發現真理的地方,是培育學生“高學習力”和“高創造力”的課堂。
產教融合,學校在企業的支持和參與下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一體化教學模式下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開展學習活動。所謂“做中學,學中做”,簡單來說,就是指以工作為中心,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對于學生而言,意指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工作與學習相融合一。教學項目的載體問題是由典型工作任務來解決的,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業務上機處理,后期的分析、討論與總結,都需經過精心設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只有確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觀念,讓學生自主探究,才能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融洽溝通的平臺,學習才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課堂才能生動、高效。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而小組討論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高效課堂中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形式,這一學習形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小組討論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高效課堂的核心問題,即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
許多的思政教育資源,就蘊含在我們的專業課中。把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專業課程的“溫度”時,才會更有動力去學好這門專業來溫暖更多的人,也才能更好地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以ERP模塊教學為主線,持續開展做中學。采用ABL(Activity Based Learning)教學方法,從主要經濟業務入手,結合前置課程中理論知識,進行自我探究式學習、小組討論后,最后在ERP系統上,結合崗位進行操作。培養了學生分析業務的能力,熟悉ERP軟件,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根據等用人單位的調查反饋,學生們不但上手快,而且可進行自我更新學習,ERP教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