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405)
王姍(2016)在其研究《開放教育各專業開設健康管理課程的可行性研究——以天津電大為例》當中,以天津電大為例展開了健康管理實務課程開設可行性的分析,在該研究當中,分析了我國高校健康管理實務課程開展的現狀,并根據現狀從傳播性、創新性、轉化性等三個方面,傳輸了該課程開展所具有的優勢。鄒巖(2016)在其研究《特色體育課程教學聯合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中,通過調查研究的方法,將體育教學與健康管理課程結合到一起,并對其進行了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不論是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體育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升;章雅青(2016)等人研究中,將MOOCS課程與健康管理課程結合到一起,在研究中發現,兩者結合之后,會有效的提高健康管理課程的質量。而在健康管理課程發展過程中,國外研究的步伐更早,比我國研究的更加完善,尤其是在健康管理課程與社區、醫院等合作方面。Mark Jones等研究中認為,只是在課堂中對學生講解健康管理實務課程有關的內容,學生只能簡單的了解一些理論上的知識,而無法將這些理論融入到實際工作中。所以,需要與社區醫院等社會性質的團體結合到一起,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理論知識,在醫院或社區中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工作中,為其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在本課程當中,主要是對健康管理的基本概念、健康管理的理論依據與基本策略、健康管理的服務模式及實用技術,進行了介紹,為社會培養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健康管理類人才,推動我國健康管理事業的發展。同時,利用本課程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健康相關的理論知識更加的了解,掌握健康危險因素的預防手段,能夠針對不同的疾病,對病患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且,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增加學生對健康管理的了解,能夠有效的與醫學治療區分出來,在工作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另外,在開展健康管理課程之前,還開展了社區營養教育與管理、公共營養師(三級)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進行,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為健康管理課程教學更好的進行提供了重要幫助。[1]
本文研究當中,主要以以下三個目標為立論根據:一是知識目標,需要提高學生了解健康管理的內容,掌握健康管理的概念,掌握心理咨詢與溝通技巧的方法,了解健康管理策略、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需求管理方法,能夠對風險進行評估并能有效的應對風險等。二是職業技能目標,掌握運動干預的健康管理方法、尤其是常見慢性疾病的運動干預方法;掌握膳食干預、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配膳及常見慢性疾病人群的膳食指導方法等。三是職業素質養成目標,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吃苦耐勞、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等優秀品質,同時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自我學習、創新思考等綜合能力。同時,當今社會人們對自身的健康日益關注,醫療保健的意識也逐漸增強。尤其是中、老年人患有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民眾對于健康管理的需要日益增強。所以,對健康管理課程同社區醫院的聯動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
在健康管理課程建設研究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一是社會實踐改革,加強與社區、醫院之間的聯系,定期派遣學生進入到社區與醫院,將理論知識更好的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為學生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二是授課改革,根據健康管理課程的特色,設計出更加合理的授課方式,提高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三是教學團隊改革,培養教師更加良好的健康管理課程的教學能力。具體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
第一,強化產教融合辦學特色,提升企業教育作用,完善“2+1”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的對高職院校健康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必須要優化健康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升產教融合作用,完善“2+1”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說的“2+1”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學校學習兩年的理論知識,在企業進行1年的崗位實習,以使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更好的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加強與各社區醫院、醫療事業單位的聯系,教學的過程中,了解社區醫院與醫療機構所需要的健康管理人才,而社區醫院或醫療機構為學生的培訓實習提供崗位機會,確保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能夠與實際工作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整個“2+1”培養模式的效果。[4]
第二,以職業發展為導向,基于職業崗位能力分析,構建能力主導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通過對職業崗位能力的調研與分析,按照“扎實的崗位勝任能力,突出的崗位適應能力,過硬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崗位為基礎,構建能力教學主線。以周邊的社區醫院與醫療機構為載體,共同開發以職業能力為中心,提高健康管理能力的主導型模塊化課程體系。針對不同疾病的特點與性質,分別對學生進行單項技能的分析,將能力主線分解為單項技能培養目標,整合各能力主線的相關知識模塊,構建相應的核心技能課程,再構成能力主導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并針對性的進行考證技能培訓,從而建立良好的健康管理課程體系。[5]
第三,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結合“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實踐主導型課程體系建設,課程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重新細化知識與技能,根據課程的特點與實際情況,將其分為若干個學習情境,采用情景模式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健康管理教學活動。學習情境采用任務導入、項目驅動式教學法,根據不同的學習情境,可由專職、兼職教師分別或共同完成。在開展學習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應在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基地共同完成,這是因為教師與實踐現場一體化后,學生每進行一個活動,都可以在現場進行實踐操作,這種教師邊教、邊演示,學生邊學習、邊實踐、邊提問的“教、學、做”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進一步拉近了教學與實踐的距離有效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第四,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改革
改革并重新建立與健康管理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從教學方法改革的角度來說,需要將學生放置到主要的位置上,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講練結合式、啟發式、案例式等。同時,精煉教學內容,并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實際的健康管理情境再現,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的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從教學評價改革的角度來說,不僅僅只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還要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教師之間的相互評價與專家評議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整個評價活動的合理性。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根據每一個課程的實際情況,與社區醫院共同制定出科學的評價指標,利用該指標嚴格的對每一個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之后,考核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根據考核的結果,發放相應的證書,只有所有證書齊全,才可以正式的進入到實際工作崗位當中。[6]
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考慮理論上的內容,更多的應關注健康管理的實際工作。因此,在對課程建設時,與周邊社區醫院與醫療機構結合到一起,引進社區醫院的工作內容、標準等,并將其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制定出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健康管理課程。并且,隨著醫療事業的進步,健康管理內容的不斷更新,還應根據健康管理內容的更新,逐漸對課程進行完善,并加入當地區域固有的特色,使該課程發揮出最大化的作用。[7]
第一,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在健康管理課程開展時,可以對網絡計算機技術進行借鑒,開發出網絡學習課程。這樣不僅會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內,都可以對健康管理相關的內容進行學習,而且由于網絡具有的交互功能,還能夠在網絡中,利用相應的軟件進行交流、測試等,保證了教學的質量。另外,網絡還具有開放性,能夠與國內外各個網站進行連接,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搜集實際各個地區的學習資源,進一步擴充了學生的學習內容,為學生健康管理能力的培養打下了良好基礎。
第二,建設課程素材庫。建設健康管理概論、健康信息收集與管理、健康風險評估和分析、健康教育與引導、健康管理策略與實踐等多個內容的素材庫,包括音像素材、實物圖片、工藝流程Flash動畫等,素材庫內容將100%地覆蓋相關課程的教學知識點。通過這些素材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以使學生對健康管理更好的了解。
第三,建立產業信息資源庫。為對健康管理發展走勢、工作結構調整和市場信息分析提供依據。收集從2010年以來,國家和地區每個年度的醫療行業中健康管理的統計報告、投資與預測報告、科研信息、人才市場需求統計報告等;收集社區醫院與其他醫療機構信息資料,如人力資源信息、部門信息、資產狀況、重大事件報告等,3年內,將社區醫院或醫療機構資料庫儲存至少5000個進入到內部進行治療客戶的信息。
第四,建立考試、技能鑒定試題庫。在教學的過程中,考試與技能鑒定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確保這一過程良好的進行,也可以為學生學習的質量提供保障。因此,在對資源庫建立時,還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建立出不同的試題庫、技能庫、業務庫、案例庫、鑒定標準等,并通過網頁將其向教師與學生展示出來,以使其在實際當中發揮出應用的作用,為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第一,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校內實訓中心,模擬出實際的工作環境,學生在模擬出的環境中,利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完成各項活動,從而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進行了結合,并且,還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操作,教師還可以尋找出操作中存在的錯誤,將其指正出來,提高學生對相關只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校內醫療室。加強醫療室的建設,使校園內部,可以獨立的處理一些簡單的疾病,這樣當有學生進入到醫療室治療,健康管理專業的學生就可以參與進來,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當中,這樣與模擬出來的實訓相比,更加真實,會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起到更大作用。[8]
第二,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教師進入社區醫院或醫療機構承擔相關崗位任務,學生分批輪流進入社區醫院或醫療機構的各項工作當中,按照社區醫院或醫療機構員工要求進行頂崗實習,做到教師學生員工化。二是企業教學基地,通過高職院校與社區醫院、醫療機構之間的深度合作,以租賃、協議等多種形式,在企業建設包括學生自學、企業培訓、校內外教師指導在內的企業教學基地。
第三,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著手與社區醫院和醫療機構達成合作協議,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在實訓過程中開設與合作企業實際應用直接相關的課程,由社區醫院或醫療機構人員擔任主講教師,校企雙方共同管理培養,完成頂崗任務的分配、整個定崗過程的管理等。另外,頂崗實習之前,還要根據健康管理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制定出相應的頂崗實習計劃書,并將其分發到每一個頂崗實習的學生手中。在頂崗實習完成后,由企業指導老師與校內指導老師共同對學生的實訓進行評價。[9]
本文研究與其目標:依托行業辦學,對接健康產業發展,鎖定企業人才需求的專業建設思路,建立動態調整長效機制,以培養企業急需的,從事健康管理高技能人才為目標,推進以企業資源為主的實踐教學、以職業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建立,實現專業共建、人才共育。與此同時,爭取獲取重大健康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成果,組織學生每年參加校企合作的健康管理模擬大賽;每年取得一定的獎項,學生職業技能明顯提高,說明實踐教學改革達到了全面提升和檢驗學生的健康管理能力的目的。
再次,本文研究效益分析:通過依托已經建成的校內及校外實訓基地,促使企業(行業)、社區共同參與健康管理課程教學改革以及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使企業、社區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為專業兼職教師,使理論功底扎實的學校骨干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實踐,推動健康管理課程改革,促使課程教學改革能夠培養出更切合企業、社區實際需求的健康管理人才,確保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適應性;與此同時,為企業員工培訓、技能證書考試及其培訓等方面提供支持。在專業(群)為企業提供健康咨詢和健康管理服務的同時,讓企業積極參與合作研發、合作共建,打造產教融合、項目開發、培訓于一體的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和產學研基地,增強專業(群)服務地方及區域經濟與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