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曲靖 655000)
現在在全世界教育界很熱門的一個簡稱“MOOC”,也就是英語“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縮寫,意即“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中文簡稱為“慕課” 。慕課興起于美國,并迅速席卷全球,它意氣風發于2012年,這一年被《紐約時報》稱之為“慕課元年”[1]。在這一年里,美國先后成立了三個開發慕課的公司:Udacity、Coursera和edX。并形成了兩大類慕課形式,即:XMoocs和CMoocs。XMoocs所依據的教育理論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Behaviorism),XMoocs有嚴格的課程安排, 每個教學視頻為一個知識單元,學生按規定看完所有視頻后,要完成最終測試。通過測試即意味著學生完成了既定知識目標,課程可以結業。與XMoocs不同,CMoocs不是由教授主講全部課程,而是強調學習者個人通過與其他學習者交流獲取知識,學習者需要提供并分享一定的課程資料與學習資源,并對其他學習者的觀點進行評價。教師的教學視頻只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他學習活動則全部由學習者在相互交流與合作中完成[1]。根據Class-Central(https://www.classcentral.com)網站2015 年4 月12 日統計,斯坦福、MIT、哈佛等世界知名大學已經在Coursera、EdX、Udacity、NovoED 、Canvas 、Open2study 、Iveristy 、Futurelearn 等全球主要慕課平臺上開設了3060 門課程,其中已結束慕課共1631 門,剛開設和即將開設的有172 門,剛宣布開設的有73 門,正在準備階段的有388 門,未來打算開設的有521 門,學習者自定進程的有275 門。與此同時,MOOC近年來在國內迅速興起和發展,比如,“中國大學MOOC”(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index.htm#/c)網上也已開出354門各類慕課;“愛課程
(icourse)”(http://www.icourses.cn/imooc/)網上已結束各類慕課課程42 門,正在開課課程88 門,即將開課課程34 門……在積極發展中文慕課平臺[2]。
而慕課卻又從2013年開始屢屢遭遇失敗和質疑。Katy Jordan 研究了Udacity、Coursera 和edX 平臺上最受歡迎的29門慕課,發現每門課的平均注冊人數大約是43,000 人,大約6.8%的人堅持學完,如果把完成部分課程的人數也算在內的話,完成慕課的人數就上升到大約9.8%。部分統計數據表明:認為慕課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數也從2012 年的28%下降到2014 年的23%,認為慕課不可持續發展的人數在同樣時間段內從26%上升到39%[2]。另有研
究者調查了美國的2800所高校,調查發現:雖然9.4%的高校表示有制作慕課的計劃,但目前僅有2.6%的高校制作過慕課,55.4%的高校對慕課持懷疑觀望態度,32.7%的高校表示沒有制作慕課的計劃[3]。
從2012年至今,對于慕課這一新生事物及其在教育界的應用,既有大量支持者持肯定的態度,也有不少質疑和反對的聲音。edX總裁阿加瓦爾(Anant Agarwal)認為,慕課是“人類教育史上的首次革命”,已經顯現“未來教育的曙光”,將重塑高等教育的模式[4]。2013年1月,美國The College Fix新聞網站編輯納森·哈登在《美國利益》雜志發文預言,網絡技術和新型教育模式將使傳統高等教育體系崩潰[5]。支持者的觀點就好比說有了交通信號燈就可以不用交警了一樣。也有一些專家表示懷疑:人工智能技術可能促進教學方法的進步,但這些突破性進步的應用范圍是有限的。斯沃斯莫爾學院的一名歷史教授蒂莫西·伯克就認為,大學教育的精髓在于學生和教師之間微妙的互動關系,不管程序編制得如何先進,這種互動都是機器無法模仿的。正如喬納森·哈伯所言,慕課既非化解傳統教育危機的“靈丹妙藥”,也不是傳統教育領域的“潘多拉魔盒”[6]。
慕課的初衷是讓人類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這一新型的教學方式以大規模、信息量豐富、在線和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迅速給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挑戰。而短短幾年的時間慕課就由海嘯期轉入到冷淡甚至被批判的局面,說明該新生事物本身就還存在很多不足,通過查閱和學習很多文獻、論文等資料,總結得到慕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課程質量如何保證;2.課程受眾的能愿要求較高;3.考核機制、評價標準及考評信息獲得的真實性如何保證;4.課程的運行機制以及靠什么來支撐。這說明慕課要實現教育公平的很多前提都是假設的、理想化的,與實際情況及其發展趨勢不相吻合,自然不能馬上進行大規模推廣。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基礎整體薄弱且懸殊較大,學習習慣不好,學習主動性和自控力不強,甚至就不想學習,面對這樣的受眾,如果說“慕課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甚至直接取代傳統教學方式”,那未免有些危言聳聽、言過其實了。因為大多數高職學生可能對這樣的學習方式望而生畏,或者就是半途而廢。
教育無捷徑,更不可能一勞永逸,無論初衷有多好,脫離了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方法、手段都是徒勞的。
我把慕課的思想理解為就是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作為平臺讓人類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但并非所有的課程都適合慕課,一門課程也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制作成視頻,并非任何內容都可以做到形象直觀,都可以以視頻的方式讓學生一聽就懂,一看就明白,很多學習內容需要啟發,需要引導,需要思考,而并非只是簡單的告知,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慕課,都能適應慕課。慕課也并沒有規定100人還是1萬人又或是10萬人才為大規模,也沒有規定教學內容、教學視頻必須如何做,慕課不一定動輒就是跨國跨省跨校,可以在本校將一些適合 “慕課”的課程或內容以慕課的方式進行小范圍慕課,將學校一些優質教學資源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傳統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進而實現本校內的教育公平和教學特色。
所以我們可以借慕課的思想,進行一些區域性的應用,小范圍的應用,即本文中提到的“微應用”。
記得在參加一次骨干教師培訓時一位教授曾說“如果學校擁有一批優秀的老教師,那么這所學校的基石是厚實的;如果學校有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那么這所學校的中流砥柱是堅實的;如果學校能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新教師,那么這所學校注入的新鮮血液是健康而充滿活力的。”任何一所學校要健康有序的發展,都需要鼓勵老教師繼續發揮他們的光和熱,把他們幾十年的沉淀和精華無私的傳給晚輩,無私的做晚輩的墊腳石;更需要激勵和監督中青年教師認真謙虛的不斷向老教師學習以夯實自身的綜合素質,勇挑學校建設的重擔;也需要不斷的注入健康的新鮮血液。
大家都知道師資培養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借助慕課思想來把師資培養落到實處呢?學生可以慕課,他們是慕知識、慕技能,老師也可以或者說也需要“慕課”,除了慕知識,更多的慕課重心應該是慕教法。師資培養是一個學校長期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石,但師資的培養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偶爾“請進來走出去”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仍舊需要依托本校老教師的旁敲側擊,需要50歲前后的老教師以小火慢慢才能化得出來,需要學院老教師的沉淀來加固青年教師的基礎,因為他們最了解學校的情況,最了解本校學生的情況,也更了解自己教研室每個青年教師的基本情況,吸取了他們的精華,青年教師們得以借助這些前輩的肩膀也才能站得高看得遠。以測繪類專業群的學生及教師情況介紹一下具體應用的思路。測繪類專業群在招生頂峰時三個年級共計12個班,每個班每學期有3~4門專業課不等,而專業教師只有8人,資深的老教師(教學、實踐經驗很豐富的老師)就更少了,按傳統的每個班每門課程1位老師,那么每個學期能夠保證一個蘿卜一個坑就不錯了,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師資。也許有的人會認為為什么不多進些年輕教師呢?這有幾個現狀:第一,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專業招生情況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今年這個專業好就多招些老師,那明年不好是不是又把老師“解聘”嗎;第二,每個新老師進校后依舊需要一定的培養周期,來了就上任,那么教學質量從何而談?《控制測量及GPS定位技術》課程為例,在學生人數最多的時候有4個班需要同學期開設該門課程,且該門課程是本專業群的核心專業課,但資深的老教師(教學、實踐經驗很豐富的老師)只有A1老師和A2老師,那也不能把2個老師都安排了來上這門課,因為還有其他核心專業課也需要上啊,這必然還需要配備3位青年教師來上該門課程,甚至是才畢業的新教師,那么4個班上同一門課的風格當然是各具特色,但結果可能也是大相徑庭。如果我們能把慕課的思想用在培養師資方面,相信會更具有可操作性,自然也能取到一些預期的收效。
慕課在師資培養方面的“微應用”思路如下:資深的老教師A在1班教室上課(主講教室),B1.B2.B3青年教師分別在2.3.4班教室監課(提前按自己的思路備好課,管理課堂紀律,慕老教師的教法,同時對自身的專業知識查缺補漏,批改相應班級的作業,若是習題課,則負責輔導,若是停電則根據老教師的安排進行),通過慕課技術處理將A教師上課的實況(板書、教學屏幕、聲音)轉播到另外3間教室,也可根據課程進展讓4個班的學生輪流到主講教室聽課。A教師除了正常備課、上課之外,還應抽時間了解3位青年教師的慕課情況、監課情況、作業情況,并交流具體的教法和后續的安排),所以A教師的工作量應適當提升至2的系數左右,3位青年教師的工作量按正常工作量計算。這樣,排除建設慕課教室的成本,我們只用多了1位教師的一門課的工作量成本就連帶同步培養了3位青年教師,既保證了同一屆學生4個班同一門課程的同步培養質量,又讓已經上過這門課的青年教師有了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機會,更讓才畢業的新教師有師可鑒,并盡快轉換自己的角色。也能保證“以老帶新”的培養方式落到實處。
這里所指的非專業課程是指一些文化素養課程和思政課程,把這些課程以小慕課的方式或講座的形式安排在4~6點和7~9點的時段上,這樣就可以增加專業課的教學時間,也可以讓學生在4~6點和7~9點這個時段有事可干,不再處于無所事事的局面。與此同時,可以適當增加在7~9點這個時段上課教師的工作量系數。這些課程盡量以團隊上課的方式出現,每個老師都不可能擅長講授所有課程,但每個老師肯定都有他特別擅長的某門課程,或者是某部分內容,通過教研室主任的協調和教師間的通力合作,把這些課程上得讓學生覺得更有意義。
與所有新生事物一樣,慕課也必將經歷一個出現、發展、成熟的過程,面對我國教學技術條件整體落后、優質師資缺乏、課程內容缺乏競爭力、受眾情況復雜等問題,要在各高校迅速推廣慕課這一嶄新的教學方式可能操之過急,特別是針對生源基礎薄弱的高職院校就更是要慎之又慎,但我們把慕課的思想、平臺、技術進行一些微應用,并因校制宜,逐步形成“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傳統教學”的多樣化教學方式,相信一定能起到一定的收效,而不至于徒勞無功。
[1]王海波.國外當前慕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析,復旦教育論壇,2015年第13卷第4期。
[2]許濤.慕課背后的爭議研究綜述,中國大學教學,2015年第7期。
[3]FREITAS S. MOOCs: The Final Frontier for Higher Education[D]. Coventry: Coventry University,2013.
[4]曼麗等.解碼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教育學考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5]祁濤,王應解.關于慕課若干認識誤區的思考,中國電化教育——理論與爭鳴,2015年第10期.
[6]喬納森·哈伯.慕課:人人可以上大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