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洪娥
(湖北省鄖西縣夾河鎮初級中學)
教師要根據班級整體情況,在組建合作小組時,一定要將班級人員進行合理搭配。
首先是小組成員人數要合理,以6人左右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體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則互動不足。其次是采用“好中差優勢互補,男女生合理搭配”的原則,依照學生的組織能力、學科學習能力、性別和性格差異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組都有各個層次的學生,為各小組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最后是成員的角色分工應該是動態的,采取輪流擔任的方法。每小組要確定好小老師、小組長、安檢員、收發員、衛生員、記分員等職位。各個職位的職責不同:小老師主管學習,小組長主管組內的各方面管理,安檢員主管安全紀律,收發員負責各科作業的收發,記分員隨時記錄組內成員每天的德能勤績,將組員在課堂上參與討論、回答問題、主動展示、主動完成作業、遵守紀律和課下衛生、按時上課、遲到早退、按時就寢、規范上操、文明就餐等情況都以分數的形式記載。而且組內成員角色分工是動態的,比如說“小老師”可以根據學科的優勢輪換,誰在某一學科有優勢,誰就擔任該科的小老師。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興趣,也可以改變學生在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定勢,給每個學生都提供發展的機會。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好孩子”是激勵出來的。所以有專家提醒,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給孩子的性格和心態塑形的重要過程,適當的鼓勵和肯定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鼓勵學生。當問題提出,學生糾結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寬松的交流氛圍,要求合作小組的同學對每一位發言者都給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當好組內的領頭羊!”“你大膽表現吧!即使錯了,也沒關系,因為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某某你是好樣的!我們因你而驕傲!”,讓學生大膽表達;當學生展示了個人答案且非常正確時,可以說:“你這答案太精彩了!老師非常感謝你的講解!”當學生的答案很新穎的時候,可以說:“你簡直是天才,總會有與眾不同的見解!”當小老師的引導得力,組內成員的討論積極,氣氛熱烈時,可以說:“你們組的學習氛圍濃厚,我也好想加入你們的團隊!”每當學生聽到贊美之詞,總是笑逐顏開,參與更積極,合作更有效了。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小組合作學習極容易出現“有人唱主角,有人當看客”的局面。平常性格外向的學生,表現欲強烈的學生,整體基礎好的學生,往往表現活躍,甚至是主導一切,具有絕對的發言優勢;而那些性格內向、文靜,基礎較弱的學生就會顯得被動,別人怎么說,自己怎么想的,即使有異議也不做爭辯。這樣久而久之就成為習慣,合作學習就形同虛設。所以要避免這種弊端,就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特別要關愛那些極少發言的學生。要創造機會讓他們多表現,就要善于捕捉、放大他們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只有老師不斷地發現學生的問題,真誠地關愛他們,努力轉化弱勢,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學習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成績,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在課堂上教師就要巧妙設計問題和引導的情境,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問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融入課堂情境。例如學習季羨林的《幽靜悲劇》時,可以設計:作者在文中如何描寫古藤的美?文章的題目是“幽徑悲劇”,為什么要寫古藤蘿的美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株美麗的古藤蘿生長在燕園這條幽徑上,這么美的事物被毀滅了,是古藤的悲劇,更是幽徑的悲劇。這樣一看,前面盡力渲染古藤之美是為后文寫藤蘿悲劇蓄勢。在學生對美的認識已有了文字上的研讀,情感上的共鳴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對愚氓砍掉古藤的控訴、憤慨進行深入分析,這樣學生理解對美的毀滅、對有價值的東西的摧殘就有了扎實的根基。然后設計問題:藤蘿的悲劇說明了什么?作者的真實意圖是什么?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一幕悲劇如果發生在“十年動亂”期間,是不足為奇的,因為那是一個悲劇的年代,可是它發生在“十年動亂”結束十幾年后的今天(寫作是在1992年),這不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這十多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迅速提高,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顯得那樣貧乏。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維護它,并不僅僅是一個人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一個國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積極、良好的精神素質的大問題。到此,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基本到位。學生學得充實,學得輕松,也學得開心。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抵一個諸葛亮”,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是一群人卻可以走得遠。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只有在合作學習中,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的發掘出來,才能讓合作學習真正走遠,讓學生走向輝煌的未來。
參考文獻:
王雙亭.如何有效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J].新課程(中),201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