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山東省寧陽縣鄉飲中心學校)
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必須充分融合生活素材,才能讓學生產生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從而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的教育意義。尤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課程本身對于學生的道德素質與法治思想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顯著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充分汲取課程內容,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
生活化教學的基本原理,就是將生活教育與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緊密融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構建一個真實、立體的學習環境,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興趣的引導作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1]。為此,教師應在課前做好教學計劃,確保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能夠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得預選的教學素材能夠充分融入各個教學環節,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活出生命的精彩”這一內容時,可從課程導入部分開始,利用“老人跌倒,該不該扶?”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話題內容引導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將話題與課程主題相聯系:生命的可貴并不能因為個別社會現象而被“打折”,學生應有自己的主觀判斷,不能被社會上的不良信息隨意干擾。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在于能夠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現實問題的看法,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對各類社會現象的認知與理解的偏差,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指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40分鐘的教學時間對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深入挖掘所造成的限制。因此,針對課程內容,教師要優選生活化的教學素材,確保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在信息時代,通過共享網絡,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距離被極大地縮短,教師可選擇的生活素材也越來越多,在教學設計階段,教師應有效避免生活化教學素材重復堆砌的不良現象,并充分分析預選素材的時間、地點、任務、事件流程等構成元素,就近舍遠,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更加強烈、真實的學習體驗。
例如,某學校教師在組織“愛在家人間”這一主題的教學活動時,向學生講述了一個真實的、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一個初中女生,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地務工,導致其生活與學習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約束,初中時期,常常逃學、夜不歸宿。她的母親知道后,放棄了城市里的工作,回到老家后不僅陪伴女兒的日常生活,還通過閱讀大量與心理、家庭相關的書籍,學著利用科學的方式教育女兒,逐漸幫助她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在此基礎上,母親還利用自己縮衣節食省下來的錢帶女兒出去旅游,讓她從自然與人文環境中逐漸受到啟發。此類真實案例的講述,能夠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角度感受母愛的樸實與偉大,進而聯系自身,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認識到家庭的溫暖與意義,從內心深處熱愛自己的家庭,孝順父母。
據相關調查統計顯示,課外實踐是初中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活動中,也應該積極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利用課堂外的知識激發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強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2]。通過切身參與各類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與內容加以驗證,將理論知識化為真實的人生經驗,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開始學習“生命的思考”這一單元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抗震紀念館、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參觀,學生通過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抗震救災事跡等感受生命與精神的力量,并從心底產生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欲望。相比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能夠避免理論知識學習的枯燥性,利用紀念館中的各種信息傳遞方式,讓學生對這些僅存在于歷史與新聞當中的事件產生真實的感受,進而深化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在此基礎上,還能讓學生真實感受人民英雄的高尚品質與大無畏精神,收獲課本之外的獨特體會。
綜上所述,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生活化教學實踐,對提升相關教師的生活化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個人修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從多個角度著手,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優化學習氛圍、深化教材,能夠讓學生正確認識并深化理解課程內容,從而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高效傳授,促進初中生身體與心理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蘇開結.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7(37):13.
[2]黃慶華.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常見問題及其對策探討[J].新課程(下),201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