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英姿
(長春外國語學校)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范圍越來越廣,英語被廣泛應用于學習、工作和生活,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英語學習。長期以來,初中英語教學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英語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缺少課外實踐活動的延伸,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發展,影響了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知識水平、運用知識的能力、情感世界、學習的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內容。英語教學應強調學生為課堂教學核心的觀念。閱讀是提高英語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搞好閱讀教學能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核心素養。根據自己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我認為,英語閱讀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占據課堂,教給學生的只是知識點。至于怎樣讓學生去學,并讓大多數學生學懂、會用,考慮很少,這種教學思路不利于學生自身英語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阻礙了學生英語素質的發展和提升。尤其是閱讀教學,如果教師不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學生不知道怎樣讀課文,就理解不了課文內容,結果會收效甚微,甚至一無所獲。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具體內容,采用科學、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如,在一篇課文學習之前,先讓學生熟悉課文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去閱讀文章,就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并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在閱讀課文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學課本中一篇關于世界杯的文章時,先讓學生熟悉問題,再在文章中找出一個國家申請世界杯所要具備的條件,而這個問題的關鍵詞就是country,World Cup,帶著這些關鍵詞去文章中尋找答案,就會發現答案就在第一段。
分層教學體現的是因材施的教學思路,這種教學方法突出的是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由于家庭因素、自身的智力水平、學習習慣的差異、小學英語學習基礎的不同,造成初中生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也不盡相同。所以英語課堂教師不能采用一個尺度從事教學操作。要清楚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對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等都要了如指掌。并在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層次劃分,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設計出適合每個層面學生的教學內容。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要讓學生掌握一些關于學習用品的新名詞,學會用“Is this/that...?”來詢問物品的所屬并能做出回答。本堂課我先布置學生讀課文,然后分三個層次提出這樣的學習要求:幾個英語學習較為吃力的學生為第一組,通過復習句型“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How do you spell it?”要求他們在閱讀課文中,畫出幾個有關學習用品的名詞,并能把幾個詞語記準記牢;人數最多的第二組的同學的任務是在閱讀中掌握新單詞,并能掌握“this,that”的用法;對第三組的幾個英語領悟較強的學生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中不僅要記住新單詞,掌握“this,that”的用法,還要理解“this ”與“that”的區別。這種分層教學法體現了學生的差異,并在尊重和利用學生差異基礎上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應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他們口語交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閱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所以課堂教學,教師不能把英語教學看成單純的知識講授,要多設計些鍛煉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實踐活動。如同桌情景對話、小組討論學習、演課本劇等形式,都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好的方法。一節英語課上,我分完小組后,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設你的媽媽或是爸爸要過生日,你不知道該送她(他)什么禮物,想向你的好朋友請教,應該怎樣與朋友交流呢?同時我拿出20副不同的圖片供學生選擇,并提供了基本句型:A:What shouldI get...for her/his birthday?B: How about...?A: Oh,that’s/they’re...小組成員接到任務后,積極性很高,于是小組成員自主結成對子,互相對話,很快就完成了對話練習。然后,在這堂課的短文閱讀前,又設計了一些問題。小組成員非常興奮,議論紛紛,各抒己見,踴躍談論自己的經歷及見解。
總之,英語閱讀教學不但要教會學生閱讀英語文章,獲得英語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英語核心素養。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關心學生的發展,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閱讀水平,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