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彥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六中珠江中學)
課堂教育中教師總是統一布置學習的任務,由此來檢測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美術課堂上也是如此。但是這種教學和檢測的方法并沒有真正地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只能根據學生的總體水平來作出預測,所以導致成績較好的學生得不到鍛煉,成績落后的學生無法優秀地完成老師的作業。因此,分層作業的方法應運而生,具有不同教育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在不同的作業中得到鍛煉和提升,由此來促進學生整體性的成長。
在初中階段對美術課堂作業進行分層處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技能基礎,在尊重學生意愿的情況下,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分層處理。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分為甲、乙、丙三層,當然在進行分層處理的時候,必須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其次,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必須根據學生的甲、乙、丙三層來進行階段化的處理,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甲層的同學基礎較好,已經充分掌握了美術專業的基礎狀況以及相關的技能,所以必須制定更高的教學目標;乙層的同學已經基本了解了美術專業的基礎狀況,此時教師須制定的教學目標必須能幫助學生不斷地夯實基礎;丙層的同學基礎較為薄弱,老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必須以學生的基礎能力為標準,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美術專業,以及后期的發展方向。再次,在對學生基礎技能和相關知識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就可以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分層。甲層基礎較好,則可以進行更加深刻的創意性的發揮;乙層的作業可以去理解和運用更為復雜的技能和知識,進行創意化的處理;丙層的作業則在于如何夯實基礎,進行著名畫作的臨摹。分層作業的目的就是重視學生的現實差異性。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作業任務的分配當中,教師都必須充分地了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所以在最終的結果評價的環節也必須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來對其進行拓展,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發揮進行階段化的處理。如果丙層的同學能夠熟練地運用美術繪畫的技巧,老師就可以對其行為進行高度的贊揚,若是甲層的同學僅能集中在繪畫的臨摹上,那么,老師則可以根據他的能力對其提出批評,此來提升學生的整體美術能力。
每個學生個性不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對他的作業進行分層設計。若是學生在課堂上具有很好的表現力,老師則可以對他提出更高的期待,讓他在老師的期待中不斷地提升自己。若是學生在某一階段表現不好,老師則可以根據他原有的態度以及原有的美術功底和能力來不斷地調整對他的教學計劃。
由于學習習慣、智力、經驗等的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會有所差異,因此,教師應該對作業的難度進行分層設計。常見的美術作業有三種:一是臨摹或變式臨摹作業;二是簡單創意性的美術作業;三是較高思維創造性的美術作業。三種作業形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適合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其布置不同難度層次的作業,以保證學生美術能力的逐級提升。
美術作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來進行彈性的設計,同時也可以充分地考量學生的喜愛程度、教學的困難程度、學生的個人愛好等其他的因素,學生能夠在老師培養下不斷地獲得成長。
在進行《神奇可愛的動畫》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動畫課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達。由于甲、乙、丙三層的同學有不同的美術功底,所以每一層的同學的表達都有著自己的特性,基礎較薄弱的同學注意力僅僅集中在事物的表面,而基礎更好的同學則能夠將注意力發揮到事物的深層次上,在創意表達上各有更好的表現力。所以,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布置不同的作業,例如,因為甲層同學基礎較好,所以在課堂上可以鼓勵甲層同學完成《行走的人物》臨摹作業,而丙層同學基礎較薄弱,布置他們完成《運動人物創作》,則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創造出滑板、籃球、舞蹈、體操、跳遠等不同運動中的不同的人物動畫造型,不斷地激發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在初中生的美術課堂上教師必須充分地了解美術課程的特點以及相關的進度等因素,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進行布置作業,只有充分地考量各個因素對學生作業以及學習能力的影響,才能夠真正地對學生層次進行良好的劃分,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才能夠做到因材施教,由此來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徐俊杰.對初中美術課堂分層作業實施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16).
[2]王輝麗.因材施教,探究初中美術分層布置作業的重要性[J].赤子旬刊,2014(4).
[3]姚焉.例談美術課堂作業分層的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