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黑龍江省寧安市海浪中學)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話字雖不多,卻蘊含了很多的道理,這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我一直以這句話作為鞭策,在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均以學生為出發點,特別是在課堂上,如何使學生高效率地掌握教學內容,一直是所有教師孜孜不倦、不斷探索的。我在教學崗位從事數學教育多年,對于這個問題我也有一些淺顯的認識。
我認為,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率的關鍵是教師,主要是教師在課前的準備、課上的引導、課后的輔導這三個環節。
備課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包含了很多方面。
教材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依據,在備課時要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體系、重點、難點,它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要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從而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力爭做到承上啟下,融會貫通。例如:在圓錐的側面積一節的備課中,我發現教材中的圓錐的母線用字母L表示,而在前面學的弧長公式中的弧長也用字母L表示,這兩部分知識中的L很容易混淆。另外,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為扇形,而扇形的半徑即圓錐的母線,所以我在教學中把圓錐母線用R表示,這樣既和弧長L區分開,又和扇形的知識銜接到了一起,學生接受也很容易。
教學活動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互協調配合完成的,備課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方法要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地了解學生,多和學生溝通,成為學生的朋友,多關心愛護學生,備課時要放低姿態,把自己放到學生的位置上,這個知識怎么講學生能理解,這個知識點如何突破,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多鉆研習題,做到深入淺出。
例如:在二次函數的教學中,二次函數解析式的確定用的是待定系數法,在選擇上有一般式:y=ax2+bx+c(其中a、b、c為常數,且 a=0),頂點式:y=a(x-h)2+k(其中 a、h、k 為常數,且 a=0),y=a(x-x1)(x-x2)(其中 a、x1、x2為常數且 a=0)。學生在選擇上存在難度,怎么讓學生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選擇恰當的關系式,就是我們在備課時應考慮到的。
教法可以概括為教師怎樣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往只備教師如何教,不考慮學生如何學,沒有一成不變的教法,也沒有千篇一律的教法。探索法是數學老師常用的教法,教師要恰當地掌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實質。教師在教學中要常用類比、轉化的教學思想。例如:在圓周角一節的教學中,要始終圍繞圓周角和圓心角的關系進行講解,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學生接受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我們教學中應本著一個原則:“激發求知欲為前提,提高思維能力是保證。”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應用,應用就體現在習題的設置上,為了更好地鞏固新知識,教師精心選擇例題和學生的練習題就至關重要。導入的習題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鞏固上一節的知識,又要能自然導入新課。例如:在概率的教學中,在一個不透明的袋子里有除顏色外均相同的5個小球,其中3個紅球,2個白球,隨機摸出一個后放回,又隨機摸出一個,求兩次都摸到紅球的概率。學生求完后,應為P(兩次摸到紅球)=9/25,這時我把“放回”前加一個字,變為“不放回”,仍然求兩次摸到紅球的概率,這時所有的可能性不是25種,而是20種,因為你第一次摸到的第二次不可能摸到,此時P(兩次摸到紅球)=6/20=3/10。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造一個輕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要使自己的語言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要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上課時要深入到學生中間,不要始終站在講臺上,高高在上。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突出一個“引”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突出一個“放”字。教師要啟發引導到位,對學生收放自如。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教師絕不包辦代替,讓學生自己講思路,找方法,爭取每一個學生都當小老師,教師適當加以點撥。
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主要方式是提問。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質疑”“釋疑”再“設疑”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增強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作業的布置要體現出梯度,要有層次。在作業批改時也要有層次,對學困生適當放松,對優生適當從嚴。
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外輔導,因材施教地進行課外輔導。
反思性教學是提高教師教學有效性的一種強有力的措施,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反思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不斷進步。例如:有些題目求一元二次方程未知系數,要雙檢。既要考慮二次項系數,又要考慮b2-4ac,教師善于反思、歸納,這樣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便利,讓學生少走彎路,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我的很多觀點還不完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