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銀芳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第一高級中學,甘肅 天水)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這告訴我們,任何學科教育都不能離開生活,要取得教育成效必須深刻研究本學科如何與現實相結合的問題。擔當著“傳承民族歷史文化基因、涵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高中歷史學科更是如此。可現在歷史學科的地位有些尷尬。很多高中生和家長都認為,歷史只需要機械記憶,沒什么智力含量,又是所謂的“副科”,所以思想上很不重視。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和家長,把歷史學科和現實生活割裂開來,沒有認識到歷史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不知道學好歷史可以幫助學生走好人生路。所以,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課堂教學與現實相結合的研究,切實發揮歷史的“鏡鑒”作用,調動高中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教師要改變“教材至上”的觀念,用溫情的目光看待歷史,牢固樹立這樣的授課觀——歷史不是死了的形骸,而是社會的意志沖動,是活著的文化,是生命的躍動。自己的課堂教學要與現實生活完美融合,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養成批判思維意識。要加強課堂教學與現實的結合,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
教師備課時要有意識地與當今的國家大事、世界大局結合,要多關注時政要點、網絡新聞、社會現狀、熱點話題等,還要聯系學生的思想狀態和認識盲區,找到歷史、現實、學生最恰當的結合點。如:執教《羅斯福新政》一節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現在特朗普政府的一些做法,引導學生對比反思,思考美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共性問題。
如學習《祖國統一大業》一節,就可以與今天的臺灣問題相結合。可先引導學生回憶香港、澳門的回歸歷史,然后設計這樣的問題:臺灣問題與港澳問題有何區別?讓學生針對這些熱點問題,發表意見,熱烈討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在備課時,要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歷史知識體系相對應,完成知識遷移,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如《科舉制度的創立》一節,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考試經歷,激發學生興趣。然后進行知識整合,提出這樣的問題: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到現在的高考,你有什么看法?如果沒有高考,你還會不會努力學習?中國社會會產生哪些問題?以此幫助學生認識到推動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是制度創新,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要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體會到信任、理解、包容、關愛、激勵、欣賞等情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人生信念。教師要明白,上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分享理解,是與學生共同度過一段有價值的生命時光。教師還要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變換多種教學手段,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可經常使用以下兩種教學策略:
要想讓學生學好歷史,就要讓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與所學歷史內容相對應,能更好地“同化”新知識。教師可以進行模仿教學,創設以學生生活為背景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解決一些基本問題,獲得一些真實體驗,以達到最佳效果,完成學習任務。如學習《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一節,就可以創設“模擬股市”的教學情境,讓全體同學參與模擬股市交易,概括總結經濟發展規律。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艱澀的學習內容變得容易有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如“工業革命”是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學習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你穿越到1780年,你要開一家紡紗廠,你必須要注意什么?假如穿越到1880年,你開紡紗廠要注意什么?假如現在你要開一家紡紗廠,你又應該注意什么?這些問題學生很感興趣,既學習了新的歷史知識,又對當今的社會現實有了了解。創設挑戰性問題情境,既實現了快樂學習目標,又激活了學生思維,增強了學習自信心。
我們都習慣了以分數作為學生評價的唯一方式。殊不知,這很難客觀評價每一個學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在進行期末評價時,學生總分可由考試分數(占70%)和平時課堂表現(占30%)兩部分組成。平時課堂表現包括參加小組競賽、短劇表演、辯論、制作手抄報剪報等,把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在設計考試內容時,也要注意與現實社會相聯系,可設計“各抒己見”“以史為鑒”等題目,鼓勵學生用所學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鏡鑒”作用。
眾所周知,高中要為高等教育輸送合格學生,又要為學生的就業和生活做好準備。作為歷史學科,要幫助學生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他們增加掌握現代社會的能力,這是歷史的神圣使命。所以,我們必須把現實生活融于歷史教學中,打破書本內外的界限,讓學生感受歷史的智慧,體味生活的價值,在歷史“鏡鑒”的指引下,走好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