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通河縣岔林河農場學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923)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的重點內容,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促進學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語文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但是從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情況來看,閱讀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制約學生閱讀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1]。因此,深入分析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都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課堂教育主體是中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不斷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改變傳統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獨立性,注重學生主觀體驗,為有效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奠定良好基礎[2]。但是一直以來,受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灌輸式教育一直是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普遍采用的教學形式,這種灌輸式的教育完全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單純的想讓學生學習更多知識,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卻忽略了學生的主觀體驗,并不適合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更是毫無益處。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的體驗性,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設計,老師也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逐漸從學生學習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參與者和引導者,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育實踐中,老師應該遵循目標性原則,以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為根本目標[3]。也就是說,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具有相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樹立培育學生閱讀思維的教育意識,并且將其貫穿到初中語文教育的全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改進閱讀教學模式,解決影響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提升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為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提升掃清障礙,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這樣才能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所有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圍繞這一教學目標進行,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將起到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閱讀知識,實現閱讀教學效率的整體提升。
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計劃都是由老師獨立設計完成的,所采用的也都是老師的角度,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傳統閱讀教學計劃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新的教育發展形勢之下,為了更好的適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應該對閱讀教學計劃進行重新調整,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制定一個相對明確的指導方向[4]。具體來說,老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觀察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綜合評估,在充分掌握學生基礎水平的基礎上,對教學計劃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在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情況下,盡量突出閱讀教學的趣味性,把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貫穿到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中。除此之外,對于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老師應該對教學計劃進行動態調整,促進閱讀教學計劃不斷優化升級。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評價方式陳舊也是影響閱讀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障礙,針對這個問題,學校和老師應該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及時創新和改進傳統教學評價形式。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習質量檢測的唯一標準,并且也以此標準來評價老師的教學素質,這是傳統教學評價形式的最大缺陷[5]。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學校應該及時改變這種評價形式,降低閱讀考試成績在學生評價過程中所占的比重,將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閱讀能力的考察納入到學生評價體系之中,重新制定完整的語文教學評價機制,重點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減輕老師的授課負擔,讓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升級,培育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
根據初中語文的學科特點,其中絕大部分知識都與實際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利用語文知識的這一特點,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解決學生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互脫節的問題,從而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在講課過程中一直都只關注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并未給予足夠重視,在當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也是綜合素質提升過程中的關鍵因素,長期處于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就會只掌握理論知識,不懂實際應用,這顯然不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老師在講解新知識點的過程中,應該深入挖掘其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并且盡量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者常識來引出新知識,這樣能消除學生對于語文知識學習的恐懼,幫助學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語文知識,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給予重點關注,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不斷探索和改進閱讀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