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第四中學 安徽滁州 239000)
高中數學問題啟發式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以“問題”作為啟發學生思維的工具,通過課堂合作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源泉,可以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與合作互動的能力,以此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問題啟發式數學教學模式通過提出問題、啟發思維、探究思考和合作實踐等過程,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深入探索,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思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基本步驟如下:[1]
第一步:設置情景,激發興趣,導入新知。 “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教師應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揭示該課知識的社會實踐意義,以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第二步:精講啟發,探索新知。通過啟發式教學模式的第一階段,教師應當給學生呈現與教學重點相關聯的內容,通過精要、生動的講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導學生逐步接近知識結構。
第三步:巧設疑問,掌握新知。古希臘教育家亞里斯多德講過一段名言:“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問題”是開啟思維和發展思維的源泉,啟發式教學模式以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傳授知識僅僅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過程。
第四步:精簡小結,鞏固新知。在經過前三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之后,教師要抓住學生急于鑒別自己探索結果的心理,回到主導地位中去,剖析錯漏,歸納、推導出正確的結論,具體、準確、系統地講述知識內涵和構成。
在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啟發”一詞,來源于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學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如今,啟發式的教學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具體情景狀態,現代素質教育對啟發式教學的要求是,在如何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上下功夫,“導”已成為現代啟發式教學思想的特點、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導而牽的誤區,具體表現為:第一,教師扶著學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滿足課堂上就某一具體問題的師生對答方式,把學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師思維框架內,客觀上限制了學生的求異思想和創造性。第二,不教點金之術,即不教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只能順其意,而未能繼其志。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在數學教學時應采取思路教學,采取”大處導,小處啟”的策略,運用提綱契領——分析——綜合的方法訓練學生,把教材思路轉化為教師自己的思路,再引導學生形成有個人特色的新思路。
啟發式教學要真正達到啟迪思維、培養智能、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還必須注重啟發點的優化,讓啟發啟在關鍵處,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加強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指導。(1)新課前的復習和新課的提問要精心設計啟發點,把握問題的關鍵,真正起到啟發、點撥和遷移作用。(2)要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發展,注意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分化點的關鍵處,設置有層次、有坡度、有啟發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系列提問。讓學生獨立思考,積極練習求得新知,掌握規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串在一起,形成知識的系統結構。
例如:兩個等差教學數列相加時,下面有兩種不同方式的提問:
方式一:
①和數列是否也是等差數列?
②兩個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相加后,新的公式能否作為一個新的數列的通項公式?
③新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的表達式是什么?
方式二:
①兩個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可以相加嗎?
②新的公式能否作為一個新的數列的通項公式?
③新數列的公差是什么?
④新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的表達式是否等于兩個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的表達式的和?
比較之下,后者顯得“雜”“亂”“碎”,并且過于“直”和“露”,問得學生心神不寧,不利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邏輯思維得不到較好地培養。而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突出了重點,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學生“思”得深的效果。除此以外,為了及時了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情況,教師還需通過提問獲得反饋信息,以適當調整教學進程。
課堂提問是啟發思考、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除了提出的問題要“準”外,運用的語言還要有一定的技巧,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發其思維。讓我們換位思考,學生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呢?他們想提出的可能是這樣的一些問題:“這是為什么?” “下一步該怎么辦?”等等。
我們可以根據學生思維來幫助深思而又迷惑不解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你發現了什么?”“你聯想到了什么?” “你得到了怎樣的結論?”“如果增加一個條件你看如何?”等,以此來鼓勵、啟發,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深入。
總之,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啟發式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應當大力提倡將啟發式教學思想應用于數學素質中。廣大數學教師在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中,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啟發式的內涵、啟發式的基本要求和關鍵等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掌握啟發式教學的內部規律,以便更好地指導數學教學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