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華東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上海)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新基礎教育”旨在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人都真正“活”起來。這就意味著人才的培養要沖破傳統的束縛,不再是“填鴨式”“滿堂灌”,培養出來的不再是“書呆子”“高分低能”,而是綜合能力俱佳的創新型人才,用創新的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已成共識。新時代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基礎就是教育,要通過提升教育質量來發展教育。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創新教育教學上,以扎實有力的改革舉措做好教育教學和教育減負工作,促進教育發展跨越轉型、提檔升級。高中生命科學教學模式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進行切實有效的改革,必須基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進行大膽務實的創新。
生命科學是一門發展較晚、涉及面非常廣泛的學科,也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概念眾多,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版本的《生命科學》共四冊教材,其中涉及的生物學概念就有400多個。這些概念為生物學家共同進行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可能,也是學習《生命科學》的基礎,但對生命科學初學者的高中學生,如何有效地理解與區分如此之多的概念,搞清楚這些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是非常有難度的。
生命科學在高中階段還沒有完全被學生重視,所有生命科學的任課教師和相關研究者必須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生命科學學科知識體系,抓住核心知識,增進對各個概念之間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效率。特別是任課教師要通過課堂行之有效的訓練,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對學生學習生命科學有幫助,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樣有促進作用。所以,生命科學學科特點決定了教學模式的創新迫在眉睫。
教學模式是在某一教育原理和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受某種教學資源與教學環境的支持,在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而建立的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可操作的教學活動程序、方式。通過教學模式的實踐,既能完善、豐富和發展教學理論,又能指導教學實踐。生命科學高中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一個復雜而漸進的過程,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感受,以供各位同行探討。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只會思考不會表達的人,與不會思考的人沒有什么兩樣。新時代好的表達能力是一個創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
營造一個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發言,敢于挑戰,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想象。例如,遺傳病的計算題,有時候有多種解法,要給學生說出其他解法的機會,學生甚至可以質疑老師、和老師爭論等。
創設激發思考和促進表達的問題。教師應精心篩選能夠聯系學生生活、發人深省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的題目等。例如,生命科學第一冊《走進生命科學實驗室》一節,通過介紹生命科學探究實驗實例,設置問題:請你總結生命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步驟。通過閱讀庫魯病發現病原體的小故事,設置問題: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請談談你的觀點。”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盡量消除學生怕答錯的思想負擔。通過柳條魚研究實驗的分析,設置問題:除了水溫和光照,是否存在其他因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學生思維發散,會提出其他的假設。
總之,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結合教學內容,以恰當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嚴謹流利的表達。
生命科學的理論知識很多,而理論源于實踐,增加實踐體驗,理論聯系實際,能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增強感性的理解和認識,提高應用能力,獲得全面發展。
實踐體驗1:生命科學第二冊第四單元《細胞呼吸》一節,介紹無氧呼吸這個知識點時,引入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即家庭制作酒釀和酸奶。這兩種食品學生非常熟悉,但是如何與無氧呼吸聯系起來,就有些陌生。教師事先自己在家中制作,并將全過程拍攝下來,給學生播放,在播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回顧無氧呼吸的原理,最后給學生呈現制作好的實物。整個過程下來,學生會很感興趣,原來生命科學離我們這樣近。接下來,利用拓展時間,指導學生在實驗室自己動手操作全過程,品嘗自己的作品,相信這種體驗他們會受用終身。
實踐體驗2:生命科學第二冊第四單元《生物體內營養物質的轉變》一節,介紹了合理膳食這個知識點,而青少年正是身體成長和發育的重要階段,這塊知識將是一生健康的基礎。結合學生的日常飲食,先設計一個小調查“你的一頓午餐”,然后介紹合理膳食的定義,結合三大類營養物質轉變的知識點,接下來像照鏡子一樣,請學生自己對自己及同伴的午餐進行點評,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自己糾錯,改正一些生活中的錯誤觀點和操作,不僅能夠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對他們以后在飲食上面的影響。這樣學生即使忘記了具體的理論,但仍能夠應用,指導自己的生活,這也許就是教育的真諦吧!
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仔細發掘,精心設計,這樣的實踐體驗還有很多,如:細胞失水吸水原理中的生活實例;遺傳與變異中的疾病分析和預防;細胞呼吸與食物保鮮;動物激素知識點聯系健康生活;生物催化劑酶在生活中的應用;環境保護一日行活動等等。通過實踐體驗,學生會感到生命科學知識的廣泛性,會感到學有所獲并學以致用,就會自覺地觀察生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生命科學是一門自然學科,也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教學創新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在牢固掌握基礎技能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拓展開放。整個實驗的設計、操作以及結論的得出,都由每個小組自行完成,教師起到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其動手能力,最后要求學生結合實驗的結果,分析后續影響形成論文。例如,結合微生物的知識點,設計探究實驗,檢測課桌椅的細菌含量;結合礦質元素對植物的影響內容,設計探究實驗,研究對植物生長最有效的礦質元素及最適濃度等等,通過嚴密的實驗過程、精準的實驗數據,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思考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減少課桌的微生物含量,如何通過調節礦物質種類和濃度提高農作物產量等,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會自己發現很多問題,主動解決問題,這些正是科學研究的過程,這也正是當代學生需要培養的能力。
美國未來學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爾溫·托夫勒在20世紀80年代初曾預言:“21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沒有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學習成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以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標準完善評價體系。采取多角度評價,細化評價。基于平時成績、作業成績、實驗成績、考試成績等縱向體系,發言成績、質疑成績、思維活躍度成績等橫向體系,綜合地作出評價,同時以鼓勵為主,鼓勵是最好的教育推手。
生命科學的作業較少,所以要更加精煉。開放性作業可以更好地反饋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鍛煉其動手能力,提高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結合環境污染一節內容,請你設計一份在校園中如何合理有效地防止環境污染和節約能源的方案;結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請你幫助農民伯伯設計一份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可行性方案;結合生命的物質基礎等相關內容,請你分析如何減少軍訓學生不適現象等等,這些作業的完成,學生需要查找相關的資料,理解相關的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新時代生命科學高中教學模式創新勢在必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還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例如,課程設置不均衡,學生及學生家長對基礎型課程比較重視,對研究型和拓展型課程容易忽略;課時安排不合理,由于時間相對較少限制了一些內容的展開和實踐;教學設備不配套,生命科學課程中需要的一些儀器和設備比較缺乏,影響實驗的直觀性和體驗性,有些設備過于陳舊,直接影響一些探究性實驗的完成,滿足不了教學工作的需要。這些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教師以及社會共同關注和努力,只有這樣生命科學的教學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偉大實踐中,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需求,就要不斷推進教育的創新與探索,新時代的生命科學高中教學模式要更具活力,更加安全,且更具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