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發展繼續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終身教育思想的具體實踐形式。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必然催生教育在內容、方式、手段等方面進一步朝著“多層次”和“多形式”方向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繼續教育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工作環境和管理水平相對滯后。與從事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人員在晉升、評獎評優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別,嚴重影響了繼續教育從業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出現了隊伍不穩定的現象。
另外,因繼續教育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等原因,管理質量和社會效益受到一定的影響。繼續教育至今沒有一套合適的教學管理軟件,工作效率比較低;大部分繼續教育從業人員所學專業不對口,也沒有專門接受過教育管理專業相關知識的培訓,所以繼續教育從業人員管理水平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長期以來,由于世俗偏見,導致人們傳統的“重普教,輕繼教”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有不少繼續教育從業人員出現了“兩低”現象,即地位低,待遇低。從而嚴重影響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也就必然影響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繼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重任。繼續教育管理要提高質量,增加社會效益,最終要靠提高繼續教育從業人員隊伍整體素質來實現。
要達到繼續教育管理系統的優化,管理人員還應具備較高的思想覺悟和職業道德,具備優良的工作作風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主要負責人應具有組織管理能力、學習創新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繼續教育要求管理人員都能身兼數職,一專多能。
管理者應該知人善任,使各種氣質性格相互補充,相互協調,使人員剛柔相濟,和諧有序。
繼續教育工作頭緒多、事務繁雜、瑣碎、隨機,具體事務一忙,“學習“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又不能帶來“立竿見影”作用的事情也就今天拖明天,繼續教育從業人員很難靜下心來擠出時間來學習。正如鄧小平同志告誡我們的:“忙于事務,不注意學習,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務主義。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要變質,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各類高校的教學管理人員都肩負著“教書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兩大任務,作為繼續教育從業人員一定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崇高職責。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注重自我養成。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動力源泉。繼續教育從業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誠實正直的品格和敬業精神來影響學生。每個繼續教育從業人員要具備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具備分析能力、組織能力、判斷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具備本崗位的管理知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能。
繼續教辦公室的管理工作就是全方位地服務于繼續教育學院的各個部門、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社會。繼續教育事業加快發展的需要與現代化管理要求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的管理體系,對我們的“優質、干練、高效”的要求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要樹立全局觀念,識大體、顧大局、愛崗敬業,真抓實干才能達到工作的“優質、有序、高效”,即只有實干――熟悉業務程序,明確工作目標,兢兢業業地干;苦干――不怕辛苦,艱苦奮斗,默默奉獻;巧干――掌握現代化管理技能、提高辦事效率。要建設一支高素質、能力強、業務精的繼續教育從業人員隊伍,除了各級領導對此項工作應給予高度重視外,繼續教育工作者必須先受教育,管理者必須學會管理,繼續教育管理者既要提高別人的素質,更要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尤其未來學習化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成為終身學習者,教育者也不例外。學習不僅是受教育者的任務,同時也是教育者的任務。繼續教育從業人員除了應懂得繼續教育的規律外,還應多方面涉取廣博的知識,并能在工作中靈活運用,不斷開拓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繼續教育從業人員必須懂得繼續教育規律與特點,熟悉繼續教育的全過程,對于國家關于繼續教育有關方針、政策,規定更應了如指掌。“敬業“緣于”愛崗“。只有熱愛繼續教育事業的人,才能搞好繼續教育管理工作,”敬業“包含吃苦,意味著奉獻。較普通高教而言,繼續教育因其對象、內容、模式等的獨特性,使得繼續教育從業人員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沒有一種吃苦耐勞、忘我奉獻的精神,沒有一種義無反顧、樂此不疲的境界,是難以成為一名合格的繼續教育從業人員。
繼續教育的性質決定繼續教育受環境影響較普通高教更為直接。一方面,隨著我國加入WTO,中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含繼續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來自國內的“雨后春筍“般冒出的眾多成人院校爭相搶占市場,我國普通高校超常規的擴招等。這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促使我們繼續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必須樹立起市場競爭意識,投身于社會大環境,了解社會動態,積極探究市場信息,適應社會需求,正確看待競爭,保持高效率辦學的動力。
一切從繼續教育學生實際出發,為繼教生的成長進步服務,既對他們的當前負責,又為他們的將來負責。對繼教生的當前處境考慮,要充分體諒其困難和艱辛,盡量減輕其不必要的負擔,對其要求要實際、恰當,不能勉為其難,在工作方法上要靈活機動。在質量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生命線的背景下,“以質量求生存”同樣也是繼續教育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成人既期望有高質量的教學,同時也期望得到高質量的服務。繼續教育工作者必須針對成人工作、生活、學習的實際,不斷改進管理,樹立服務意識,密切聯系廣大師生,傾聽他們的意見,反映他們的愿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們,滿足他們的要求,從而提高辦學的吸引力,促進繼續教育的生存和發展。
團結協作精神是我們工作取得成敗的基礎。協作是一種人際關系,它能造成一種和諧的心理氛圍,促進相互間的感情,產生互補和互相激勵的效應。知識經濟呼喚人的相容與合作。繼續教育工作要求我們以維護全局利益為重,發揚團隊精神、合作精神,把個人的奮斗目標融于集體的奮斗目標之中,在追求集體的奮斗目標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特長,用其所長來體現個人的價值,使一個部門或集體優勢互補,上下團結、政通人和,對事業充滿信心和希望。繼續教育工作者既要縱向管理,如在校內與各單位、部門聯系,又要橫向溝通,如與各個聯合辦學單位聯系。因此,繼續教育從業人員必須樹立起協調合作意識,能夠熟練地按照繼續教育規律對教學管理全過程進行統籌安排,善于與他人相處,善于將自己的意圖轉化為合作者的努力方向。對待批評,要保持“四心”:平靜的心、平常的心、謙虛的心、寬容的心。努力做到寬容正派,辦事公道,以身作則,以誠相待。只有大力加強團結,才能發揮整體全力作用,爭作奉獻、爭創高效、追求卓越。
一方面,要有敢“闖”敢“冒”的精神,這種精神實質上就是創新意識。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觀念、培養自身超前思維的能力。在實際工作中,不講創新,就會顧慮重重,束手束腳,一潭死水,就沒有特色,沒有效率,更沒有活力。只有不斷找出問題,不斷思考、不斷學習,才能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創新、管理模式創新。
繼續教育從業人員素質與能力的提高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經濟、文化、體制等諸多因素,繼續教育從業人員素質與能力的建設從根本上取決于我們能否從整體上形成一個有利于人們素質提高的良好環境,取決于能否形成一個有利于人們積極性發揮和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