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佐才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福和高級中學,廣東 河源)
新課改后的思想政治教材一改舊教材的枯燥、死板與脫離實際,呈現出“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三貼近新面貌,里面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體系、探究方式等都有許多獨到之處。如何抓住新課改推進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改革,將學生“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使思想政治課迅速走出困境,筆者結合個人長期以來的山區高中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說過“教育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個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為,興趣既是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的?!眰鹘y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往往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從頭講到尾”的局面上。由于教學手段單一,教法陳舊,學生感到枯燥,缺乏興趣,注意力容易轉移,這就很難保證教與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以增強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例如: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教學語言,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去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關注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觀察力和思維力。
比如,在講授高一政治“前言”時,采用演示法,播放關于前言教學的錄像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授“商品和商品經濟”時,利用本課的圖片和漫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演示;在講授“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時,就可以把書上的漫畫“誰也別想發財”制成多媒體課件,用電腦把它演示出來,這樣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創設問題情境,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想政治課因理論性較強,故有嚴肅性、枯燥性的一面,如按傳統的“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學,老師講解枯燥,學生理解吃力,效果較差,學生不感興趣。學生在這種形式下學習不嫌課時長那才怪呢。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教學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配置資源》一課時,我先播放短劇,是講人們過去到合作社門口排隊購買商品的情景(引導學生理解計劃經濟),然后我提問:人類為什么要合理配置資源,有哪些配置資源的手段?學生立即被吸引過來,此時教師及時提問:市場是怎樣配置資源的?市場配置資源有哪些優點?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躍整個思想政治課堂學習的氛圍,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法又稱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老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法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教法對課堂教學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教材再好,內容再重要,如果沒有好的教法與學法配合,教學也難以取得實效。因此,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備教材、備課標、備學情、備教學過程,更要精心備好教學法。如果還是以追求功利性為目的來選擇教學法的話,必然會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也與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背道而馳。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主要表現為教學方法單一,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不會創設情境,缺少啟發性教學,而是照本宣科,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滿堂灌”,缺少師生互動,讓學生死記硬背條條框框和書本上的概念、原理;教學中,就理論講理論,脫離實踐,尤其是社會現實問題,學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視;教學沒有激情、沒有活力,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不高,反而引起學生的消極情緒、厭學情緒、逆反心理,強化了學生的偏見。因此,必須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以增強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作為一名山區高中政治教師,前面的路還很長,需要做的事還很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