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工商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 710119)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法價值目標,使之成為高效、公平、自由而有序的充滿現代精神的教育,就要著眼于對現有的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不斷完善,要以教育法的價值目標為調整教育利益關系的基本準則,以此作為教育立法創制、完善和落實的原則,修訂或剔除與教育法價值目標不相契合的立法內容,使之成為與教育法價值目標相一致的教育立法、教育執法和教育司法,充分彰顯教育立法的價值和作用。
教育立法的價值目標抉擇是一個理性判斷的過程,也是對現實進行批判和審視的過程,其重點在于使程序價值選擇與實體價值選擇相統一,反映出社會進步對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和標準。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闡釋教育法價值目標:[1]
1.教育效能。它是教育的本質目的,是指一定程度教育所要達成的效果,當其程度越高時則表示教育的效能越高,反之則越低。具有現代精神的“現代教育”對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有極大的意義和作用,從個人成長而言,教育效能不僅要從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衡量,還要從學生的身體、知識、能力、態度等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程度來加以衡量和評估,以更好地促進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來看,要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進行教育效能的衡量。由此可見,教育效能追求個體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并歸根結底是以人的發展為最終追求。
2.教育自由。自由是個體存在的主體性體現,也是個體尊嚴的一種彰顯和個人價值的一種確證。在教育法價值目標的教育自由維度來看,它倡導個體的獨立自主精神、主體性意識和責任感的培育,通過教育整合個人的體力、智力、情緒、倫理等因素,促進個體不斷進步和完善,使之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創造力。從教育自由所包括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從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學術研究、學校辦學、教育行政機關的裁量等方面來加以實現和維護,由此才能生成自由的教育,培育出自由自主的人,充分彰顯出其體現自由、保障自由、發展自由的法的要義精髓,使之成為人類走向全面、徹底的解放的動力,使教育真正成為“自由呼吸的教育”。
3.教育公平。充滿現代精神的“現代教育”要以“教育公平”為其基本訴求,基于不同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前提開展補償式的教育,依循正義的原則和理念,面向所有個體進行教育資源的分配,確保教育資源分配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在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化配置的過程中,主要依循以下幾個原則:(1)平等原則。首先要從受教育權平等的角度來認識,它是以社會正義的內在要求為基準,賦予一切權利主體相同的受教育權利;其次,從機會平等的角度來看,它是面向所有個體的教育起點平等,給予每一個個體以平等的教育參與機會,使之享有同等的教育機會。(2)差異原則。這是考慮到不同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條件,采用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教育理念,進行教育資源的差異化配置,使所有個體都能夠獲得適宜的教育資源。(3)補償原則。這主要是從受教育者的社會經濟地位來加以考慮的,側重于對社會經濟地位劣勢的受教育者提供補償性的教育資源配置,是一種有所側重、有所偏向的不平等教育資源配置原則,然而也是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原則和方式。綜上所述,教育公平也即意味著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和補償性公平。
4.教育效率。它是從教育資源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進行衡量的,其投入部分主要是指人力資源投入、財力資源投入和物力資源投入等方面,并顯現出稀缺、短缺的狀態,為此,也突顯出教育效率的重要價值目標和意義,其高效性主要體現于以等量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出及以較少投入獲得同樣的產出兩個方面,并且不能片面地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教育效率衡量的指標,而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角度進行教育效率的衡量。另外要注意的是,要將教育效率與教育效能相聯結,并以保證教育效能為首要目標,必須使所有的教育資源投入都能夠滿足這一目標,否則就會使教育無效甚至是負效。
5.教育秩序。這是指教育實踐過程的固定化、連續化的形式,從教學、教育管理等方面加以確定,并避免對教育主體的任意性、情緒化、帶有消極性的行為。教育秩序是上述所有價值目標實現的基礎性前提,只有在保證了基本性的教育秩序基礎之下,才能完全實現教育自由、公平和效率。[2]
在上述教育法價值目標的地位來看,要以教育效能和自由為首要的核心價值;以教育秩序為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礎條件,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教育資源,達成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教育法價值目標以客觀存在的社會實踐為基礎前提,并反映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由此可知教育法價值目標的客觀性、必然性兼具的特征,由上述教育法價值目標的五個維度來看,它顯示出高度的前瞻性、統領性和適用性,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
教育價值目標的五個維度也是教育管理、政策的價值目標,可以通過法律、政策、管理、道德等手段加以實現和促進,并以法律手段最為權威性和實效性,法律手段可以解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利用立法、行政、司法等權力促進和推動教育改革,最大化地調整教育利益,從而達到最終實現教育理想的目的。[3]
在教育改革的法律手段應用條件下,可以利用法律調整的特殊運行機制和方式,進行教育利益相關要素的適當調整和選擇,并通過法律意義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影響和調節人的行為,將利益納入到法律的保護范疇之內而形成合法權益。同時,法律具有國家的強制力保障,借由國家強制力可以規范和肯定教育的合法行為,而對侵害教育的違法行為給予刑事、民事和行政等行為制裁,以較好地恢復被損害的教育關系,調控人的教育行為,調整教育利益關系。
顯然,道德調整不具有法律調整的國家強制力特征,相較于“硬約束”的法律約束而言,顯現出“軟約束”的作用,它借由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等方面的倡導,來實現對教育利益關系的調整,其效果遠遜于教育立法的教育管理手段。
教育法價值目標為教育法制的完善提供了評判尺度,通過對五個不同維度的教育法價值目標的闡釋和分析,可以確定教育利益的優先順序,明確教育中的重大問題和重大利益,并以此作為教育立法的基本訴求和建構標準,使教育立法更為關注大教育利益問題,并突破過分追求內容全面、形式表面好看的現象,重點強化教育的專題性立法,實現教育利益的重點突破;并且還要將成熟的教育政策盡快法律化,使之轉化為教育法律法規內容,增強這些教育政策的強制約束性,全面繪制教育法制建設的藍圖。[4]
教育法價值目標可以找尋到教育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明確教育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的差距,為教育現實問題的切實解決探索有效的路徑。以教育法價值目標中的“教育效能”為例,可以發現教育現實中存在的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方面的缺失問題,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素質沒有滿足社會的變革要求,為此,找尋到改造教育現實的具體路徑和方式,促進現代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同時,還可以改善和消除教育立法滯后所帶來的消極性影響,運用法律手段改變教育現實,靈活、可塑化地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滿足社會變革和國際競爭的要求。
教育法價值目標的法律實現包括教育立法和教育實施兩大環節,通過法律手段實現教育法價值五個維度的目標,在教育立法的理想到現實的過程中,確立不同的教育立法內容,以最終達到教育法價值的目標。[5]
要將教育目的的法定化為核心和靈魂,在我國的《憲法》和《教育法》中予以明確的立法規定,并要在若干下位的法律法規中將教育目的具體化、明確化,避免立法規定過于概括和模糊,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要對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目標加以規范,使之成為正確、明晰而具體的教育立法,有效地達成教育效能的價值目標。同時,還要在教育立法中充分體現和彰顯其現代精神的要義,要突顯培養現代人的教育意旨,使之成為教育法的精神旗幟,為建設現代化國家和現代社會奠定重要的精神基石。[6]
從廣義而言,法定的教育自由涵蓋了學生、教師、學校、教育行政機關等教育主體的權利;從狹義上來看,法定的教育自由是特指攜帶了“自由”或相關字眼的法定權利,諸如:教學自主權、學術自由權、學習自由權、學校辦學自主權、教育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等。
當前我國的教育現實屬于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狀態,亟待教育自由方面的立法,對此,可以從執法和立法兩個層面來加以落實:從執法層面來看,要全面落實法定的教育自由或權利;從立法層面來看,要拓展法定教育自由或權利,使應得自由歸屬于法律的視野和范疇之中,改善我國當前的教育自由狀態。
當前我國教育實踐中存在一些偏差,從教育的平等性來看,要為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升學提供均等的機會;從教育的差異性來看,要采用因材施教的分班、分層教學模式,避免教育同質化現象,并較好地拓展多樣化教育,尤其要加快英才教育的立法。從教育的補償性來看,要加大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城市貧困兒童、貧困大學生的立法,為弱勢群體提供完善的立法程序保障。
要實現對教育的優先投入,保證教育資源投入的充足性,達到教育資源配置的外部效率目標;并要優化教育資源在教育內部的配置,實現教育資源內部效率的最大化。另外,要完善教育經費預算制度、審計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以更好地提升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
要建構完備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使之具有法律的穩定性和強制性,尤其要關注學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繼續教育等教育實踐,必須在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的過程中查缺補漏,使之成為交錯、嚴密的教育法網。同時,還要強化對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責任追究,真正做到教育法律法規的令行禁止,以快速形成良好的教育現實秩序。另外,還要規范教育行政權力,避免教育行政權力過度膨脹及無序使用的問題,較好地保證良好的教育現實秩序。
綜上所述,教育法價值目標可以從五個維度加以理解和闡釋,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要從加強和完善教育立法的角度進行統籌考量,建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整體框架,針對而有效地促進教育法價值目標的法律實現,推動我國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