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實驗學校 遼寧沈陽 110000)
近兩年,教育不斷完善,課程的設置也更加趨于全面,其中教材設計的更新讓我們使用的過程當中耳目一新。調整后的“部編”版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就是文質兼美的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國家級精品課“中國現代文學”主持人、國家級“教學名師”溫儒敏概括指出:小學占所有選篇的30%,初中古詩文選篇占所有選篇的51.7%,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以前只有唐詩宋詞,現在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漢語研究學者李杰表示,低年級小學生處于人生第一個汲取階段,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接受學習能力較強,此時適當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為日后的文言文學習和涉獵打下良好基礎。“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階段性載體,對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認可和重視,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正走在復興之路上。”他說。
為了讓學生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吸收更多的精神養料,我就以一課為例簡單談談自己教學想法:
有一篇課文是《商鞅南門立木》,大致講述了一個言出必行的故事。商鞅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于民,在城中豎立一木,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為幫助學生加深對文中主人公言行的理解體會,課堂教學運用以下環節,層層引領,自主思考。
先根據提示詞語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然后老師提出:商鞅為什么要南門立木?人們對此有何看法?從中你的感受是什么?針對這幾個核心問題課前布置了預習作業,大家一定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請把你的感受與組內同學進行交流。問題指向性強,學生經過交流各抒己見,有的說:在理解商鞅為什么要南門立木前我們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小問題,就是商鞅在變法前遇到了哪些困難,針對這一小問題我通過課文第2段來理解的,在這段中抓住了“一方面……另一方面”這樣一個句子知道了當時遇到的困難是貴族的反對及百姓的不信任,所以此時商鞅變法是很困難的。還有的學生說:這里為什么舊貴族會持反對意見呢?我找到了資料,是因為當時他們整天養尊處優,擔心變法會影響他們的利益;另一方面我從“不相信……真心實意”可以看出老百姓對秦孝公的朝廷不信任。認為朝廷要進行改革只是形式而已不會真的加以改革。另外的學生通過預習找到:當時正處在“齊楚燕韓趙魏秦”的七雄爭霸時期,而在這當中通過排位就能感受到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此時秦國都落后于其他各諸侯國,而秦孝公剛剛即位,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招賢納士原本想進行改革,他又擔心剛即位皇帝寶座還沒坐穩,所以就兩年以后才任用商鞅為左庶長來主持變法。而百姓此時心理一定想秦孝公剛即位時不實施變法,兩年后才想變法,懷疑他是真心誠心實意的嗎?是不是雷聲大雨點小,這就是百姓不信任的原因。
學生理解感悟的這樣深刻,就是因為做足了課前的功夫,不僅自己知道那么多關于文字背后的故事,在課堂的分享更受益了全班同學。通過不同的資料收集,借助課本的學習推動了學生們擴大知識面,間接完成了對特定歷史時期深入的了解,從中加深對人物精神品質的理解。
在本課還有一系列的語言、動作、神態、場面描寫,都可以感受到百姓不信任,害怕的心情。老師帶領學生具體分析,層層深入,加強理解后升華對整個故事內涵的體會。有的學生抓住了“轟動”一詞的場面描寫。就是同時驚動很多人。還有七嘴八舌,意思就是人多嘴雜講個不停,他們都在議論紛紛。此時全城轟動原因有三:首先在當時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所以對老百姓的誘惑很大;其次一根大木柱從南門扛到北門價值遠遠低于十兩黃金;最后老百姓不知道朝廷的用意,所以全城轟動,議論紛紛。而在這里不是十兩黃金少,是和得到十兩黃金的報酬相比扛木頭的付出實在太少了。這件事容易做而得到報酬卻多得驚人,所以人們懷疑。這里正是人們有這種想法對商鞅的懷疑,才為體現商鞅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埋下了伏筆。此處,學生們的分析已經比較透徹,后面提取人物品質的總結就會水到渠成。
在教學傳統文化內容相關的課文時,只要做好鋪墊,自然過度,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理解困難不大,并且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國的底蘊。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和品德,讓孩子們從小明辨是非,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
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綜藝節目引發全民“自考”古詩詞,而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下又涌現出了送外賣背詩詞的小哥——雷海為。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吧,從中收獲源源不竭的動力!就如著名教育家、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于漪所說:中小學教育也好,大學教育也好, 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學生有一顆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