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434039)
任務驅動法是將教與學有效融合在一起的動態教學策略,此模式要求教師以啟發性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并將自己的力量集中到某一具體任務的完成上,以此牢牢抓住他們的注意力。雖然任務驅動法是比較新穎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其卻發揮著巨大的價值潛力,教師應該將這種模式大力引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以便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1]
情境是教師通過設置具有直觀化、可視化和形象化的場景、時空、人物、事件等元素將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以便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讓其對所學知識更好地滲入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中。傳統的計算機教學資源較乏味,教師往往通過板書、教材、口述的形式為學生創設情境,這樣既不能喚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又會讓其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如今,隨著互聯網的大力普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為學生創建情境,比如:PPT、微課視頻、機房實戰等,這樣就會使得他們在接收計算機知識時,其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2]
在學習“計算機工作原理”時,筆者沒有直接將各個知識點為學生羅列出來,并讓他們簡單看課本、做課后習題,因為這樣并不會讓其深入吸收知識。筆者先帶領學生到機房進行實物感受,并向他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嗎?擺在你們面前的設備分別叫做什么呢?它們之間的功能與聯系又是怎樣劃分的呢?然后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教材、教輔資料、信息等方式展開思考、完成任務;其次,當學生得出自己的觀點之后,筆者讓他們踴躍舉手發言,其他人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所有問題都回答完之后,筆者讓學生打開主機,并通過機房的系統程序控制學生的電腦,以便于可以一步步地引導他們進行學習;最后,筆者將關于計算機工作原理的PPT穿插到每個學生的電腦之上,一邊通過講述的方式為他們傳授內容、一邊通過實際操作的方式讓其親自感受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從而使學生深入學習理論知識。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臨終前叫去自己的三個孩子,然后給了他們一把筷子,告訴兄弟三人只要誰折斷了這把筷子誰就可以繼承遺產,可是任憑其使勁力氣還是沒有將筷子折斷。最后,父親拿出一根筷子很輕松地折斷了,拿出兩根筷子費了點力氣把它們折斷了,可拿出三根以上的筷子卻不能將其折斷,父親語重長心地對兄弟三人說:只有團結才能產生力量。筆者看到這個故事后深受感觸:為什么我們的教學模式不能讓學生學會有條不紊地合作呢?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能力和溝通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學習“Excel2010的圖表操作”時,筆者以Excel的形式就本班級上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展示,從而讓他們對Excel產生大致了解;其次,將學生按照3—5人為一個單位的模式將他們劃分為各個小組,然后為其布置任務,即讓各組針對本班級本學期的期中考試成績制作一個Excel2010圖表,并將自行設計與操作的思路、方案、步驟等事項記錄下來;最后,等各組完成之后,筆者讓各組到講臺前展示他們的成果,并闡明其制作的方法、利用的工具、使用的手段等內容,等所有學生發完言之后,筆者結合他們的觀點進行補充、說明,與此同時,有針對性地導入Excel2010的圖表操作技巧,以便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更扎實他們的技術能力。
部分教師只依靠學生的考試成績評價他們,這樣不僅對其不負責,還會嚴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其實,建立課后評價機制的手段多種多樣,就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例子,其是通過任務的探究讓學生之間就彼此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可以客觀評價學生,而且還能更為合理地看待他們的學習成績。
在學習“小報藝術排版”時,筆者沒有將思路限制在紙面作業中,而是讓他們以兩人為一組,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小報的藝術排版作品,并利用之前所學Word知識將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案、制作的途徑等元素呈現出來,與此同時,還要就相互之間的學習狀態、職責任務、人格品質等內容進行評價,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Word知識,還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任務為核心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布置任務,從而督促學生自主探索任務,而不是赤裸裸地告訴他們答案、束縛其想法,不然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高職計算機教學以實踐技能為主要授課方式,因此,這種教學模式應該被教師重視起來,并不斷地完善教學中存在的漏洞,以此培養更多高標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