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香花
(湖南省湘西鳳凰縣木里學區,湖南)
教材的編制都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來安排的。從簡單的圖形至抽象的概念,從生活經驗抽象成數學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學生一步一步地攀登,最終形成數學意識,掌握一般的數學規律,反過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自主地參與,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地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學習長度單位時,學生互相給同桌量身高,知道身高用厘米表示,比自己高很多的房子、樹可以用米來表示。有個學生還告訴我:134厘米的身高還可以用1.34米表示。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現今的數學課本,每個知識點都配有豐富的圖片資源,圖片的內容是某個生活場景的再現。學生通讀題目,理解題意是建立在對圖片內容的理解基礎上的。生活場景的再現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數學老師應該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生活教學將問題拋向學生,層層導入,讓學生思考和探討,學生理順了思路,抽絲剝繭地解決了問題。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會相應提高。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課本第49頁第6題中:
電話機:110元;桌子:328元;收音機:208元;電風扇:85元;熨斗:259元;電飯煲:152元;手表:120元;自行車:245 元;衣服:98元;洗衣機:496元。
(1)用500元可以買哪些商品?
學生在選購商品的過程中會發現這道題出現了多種搭配,只要不超過500元(≤500元)就可以,答案不是唯一的。
(2)選中你要買的商品,算一算要付多少錢?
學生在列式、口算、筆算的過程中探索計算的過程,獲得相應的計算能力。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課本第5頁的例題2:小明7:30從家出發,7:45到校,他用了多長時間?數學書上就有兩幅彩圖,學生看圖就能理解題意,從兩幅圖中的時間表就能找出規律,知道7:30-7:45可以直接數一數,分針走了3大格,是15分鐘。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因為都是7時多,可以直接用算式計算:45-30=15(分)。重點讓學生思考的是:不是都是7時多時要怎么辦?比如:8:20打鈴上課,9:00下課,這節課用了多長時間?學生開動腦筋,通過交流討論后得出:9:00=8:60,9:00-8:20=40(分)。這樣學生在情境融匯中,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了問題。
要加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從課堂到課外,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學生活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培養實踐能力。
如:學了元、角、分知識,學生在買東西時就會自動用上學過的知識,也鞏固了新學的知識,增強了實踐能力。
例如,二年級上冊數學課本第88頁的第8題:一塊長方形菜地,長6米,寬3米。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墻,籬笆至少要多少米?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讓學生置身逼真的問題情境中,去探索,去思考,去創新,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模擬購物活動,使學生掌握簡單的付錢、找錢的方法。模擬購物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到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總之,讓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并且寓教于情境之中,寓教于樂學之中,寓教于生活實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