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娟
(貴州省黔西第一中學,貴州 畢節(jié))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高中教師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意識到自己原有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學導式教學方法開始走入大眾的視野,許多高中化學教師也開始嘗試將其運用于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與其相關的理論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學導式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教學理念存在差異,它要求教師轉變師生之間的地位,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有效吸收。
學導式教學方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預習,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提前了解,掌握基礎教學內容,自主分析,在實際教學時有針對性地進行聽講。但在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忽略了預習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對所學知識的鞏固,這就導致學生在上課時因為初次接觸教材內容,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也有一些教師雖然會安排學生進行預習,但卻缺乏相關的監(jiān)督機制,導致學生的預習效率較低。因此,我們在采用學導式教學方法開展化學教學活動時,必須首先向學生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同時設置相關的預習監(jiān)督機制,在實際教學前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以此督促學生開展高效的預習活動。
例如,我在進行《元素周期表》的教學時,考慮到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中已經(jīng)簡單了解過元素周期表,在這一課的教學前,我安排了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要求學生事先了解元素周期表的來源,元素周期表中每一部分的含義、數(shù)字代表的意義等,然后結合教材內容開展預習活動,簡單了解教材涉及的知識點,標注出自己存在疑問的內容。上課時,我會針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提問,主要包括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識點,以及預習要求中明確提出需要了解的內容;同時以學生的回答為依據(jù)開展后續(xù)的教學活動。
實驗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教材中有關知識點,進一步了解理論內容的推導過程,加深自己對其的印象。但在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所占的教學時間較少,很多教師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講解更多的知識點,會減少實驗教學的時間。整個過程偏向于理論化,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逐漸降低。因此,學導式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增加實驗教學的比重,引導學生開展化學實驗,自主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在實驗過程中了解相關的實驗現(xiàn)象。
以“配制一定濃度的溶液”實驗為例,我在講解相關的內容時,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對計算液體濃度存在很大的問題,會出現(xiàn)計算錯誤,甚至胡亂計算的現(xiàn)象。為此,我特意安排學生進行了實驗。要求學生配置100 ml濃度為1 mol/L的鹽酸溶液,每組學生需要用不同濃度的溶液通過自己的實驗進行配制。實踐證明,通過自主實驗,學生對這一類題目的計算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高。
在現(xiàn)有的高中化學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地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教師往往是以自己的教學講解為主,學生則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況,整個過程中,學生很少會提出質疑,通常都是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交流較少,教師不了解學生真正的學習情況,學生也表現(xiàn)出較為低迷的學習狀態(tài)。而學導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方式來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讓學生意識到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展現(xiàn)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例如,進行“在試管中用氫氣還原氧化銅”這個實驗時,我會重視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保證學導式教學法開展的有效性。我會先帶著學生學習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理論依據(jù),為下一階段實驗開展做好準備。接著我會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整個實驗。這個過程中,我會走下講臺,走近學生群體,和他們交流,分享實驗心得,幫助解決部分難題,提高教學質量。在實驗完成后,我會使用線上評價方式和學生交流,在網(wǎng)上評價系統(tǒng)中給學生相應的實驗評價內容,讓他們及時了解自身化學能力上的缺陷,進一步展示多種交流方式對學導式學習法使用的必要性。
學導式教學方法作為新課改的產(chǎn)物,教師在剛開始應用時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為了提高使用效果,教師必須堅持學習,了解相關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與自己的實際教學相結合;同時多與其他教師溝通交流,學習優(yōu)秀的教學思路,爭取將學導式教學方法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