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梅
(甘肅省酒泉中學,甘肅 酒泉)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脈與靈魂,學習文言文是研究悠悠千年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更是提高自身素養的重要方式。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應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更是提出:“適度強化文言文的學習。”目的是促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古文化,增強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因此,文言文教學直接決定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成敗。
(1)教學內容單一
側重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學,忽視古代文化常識的講解及文言文教學中的人文教學。
(2)教學方式單一
教師整節課基本一講到底,進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的講解以及文段的翻譯,很少和學生之間有探討交流,也很少有圖片、視頻等的運用。
(3)教師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不管學生是否愛聽,是否掌握,教師都是按計劃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1)由于文言文和現代漢語在表達上差別較大,言辭相對晦澀難解,學生從心理上對古文學習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去學。
(2)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
學生覺得文言文學習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以致課堂上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唾液飛濺,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什么內容都沒有記住。
(3)文言文知識積累得太少
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知識學生掌握得不扎實,學過就忘,甚至一些特殊句式學不會,翻譯更是老師講解就會翻譯,遇到陌生語段就一頭霧水。文言背誦篇目能背會,但名句填寫張冠李戴,錯誤百出。
比如《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這樣的文章,文本內容淺顯易懂,篇幅長,故事性強,文中主人公個性鮮明,如果教師采取逐字逐句全篇翻譯的方式去講解,不但占用的課時長,重難點不突出,而且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對于這類文章我通常采取以下多種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多媒體展示法、排演課本劇、合作探究法;像《歸去來兮辭》《阿房宮賦》《滕王閣序》這樣的文章,韻律比較強,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字詞又有一定難度的文章我則以讀為主,輔以重點字詞的講解,以讀帶講;像《逍遙游》《勸學》《師說》這類議論性的文章則以問題的形式將全文內容串起來,以問帶講。不同的文本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一課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這樣就能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且大大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學效率。
比如從高一準備專用筆記本,從必修到選修每課文言文的知識點都記在筆記本上,用不同符號標明會的內容和不會的內容。高三總復習時,做文言文不在多,而在精,并且將閱讀文段中的文言知識點也記錄在筆記本上,早讀時經常翻看。
文化常識分散在不同的文言篇章中,好多老師只是在遇到古代文化常識時將課下注解讀一遍,并不做深入詳細的講解,到了高三總復習時才讓學生強記。這樣內容龐雜,記憶起來容易混淆。古代文化常識題分值又低,因此許多同學不得已對這道題采取了放棄的態度。我認為古代文化常識雖然繁雜,但是學生在高一高二學習時,如果能稍作延伸,記準確,高三時只需系統歸納總結一下就記熟了。而且古代文化常識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了古代的官職、服飾、禮儀、科舉制度、天文歷法等知識,有效地激發了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中涉及的眾多歷史人物身上有許多言行品質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堪稱我們的精神楷模。比如韓愈的“無論身份貴賤,年齡大小,誰懂得道理多就可以成為老師”這一思想,莊子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辨清自我與外物的區別,看淡榮辱得失”之心境,荀子的“品行高尚之人應廣泛涉獵,增加自身素養的同時不斷地反省自我,才能變得智慧明達”這一主張。還有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愛國品質,李密的至孝,張良的至忠至義,荊軻的智勇,蘇軾的達觀等,這些對于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養與審美品位都有重要意義,而且是信手拈來的寫作素材。
總之,面對當下高中語文文言教學的困境,改變教學方略刻不容緩。